学院新闻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举办“中东欧转型与中国的中东欧研究”讨论会

2023年12月29日,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陈翰笙世界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区域国别学新视野”系列研讨会第十一讲“中东欧转型与中国的中东欧研究”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B座举行。本期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项佐涛主讲,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主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雷少华,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段德敏,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施越,国际战略研究院副秘书长孙艺林,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讲师朱晓琦及校内多个院系的同学参与讨论。

c4800b51418444a6bad02c747919fe57.jpg

项佐涛老师从政治、经济、地缘等多个维度详细讲解了中东欧剧变的原因,分析并评价了这些国家转型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解读了中东欧国家的欧洲怀疑主义,以及它们在对中美的外交关系选择中的内在逻辑,展望了未来中国-中东欧合作的一些重点领域和中东欧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在讨论环节,段德敏老师从帝国、殖民主义和文化三个视角阐述了自己对中东欧问题的理解,并认为中东欧国家与西欧国家相比在文化和价值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性,中国与中东欧有不少可以拓展的合作空间。朱晓琦老师认为,中东欧作为中小国家,在大国战略博弈中处于非常微妙的地位,中国在对外合作中应思考如何更好地契合他们的需求。孙艺林老师表示,在网络安全、网络治理领域,爱沙尼亚、立陶宛和乌克兰都是国际上备受关注的国家,随着欧盟人工智能法律的出台和互联网产品的发展,欧洲传统的地缘政治经济空间与数字空间的交互、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合作等话题都非常值得我们研究。雷少华老师从区域国别学发展的角度讲述了当前我国中东欧研究人才不足的问题,他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有我们的利益,需要专业的区域国别人才来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各个地区和国家,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因地施策。施越老师从中国与海湾国家在中亚地区的合作中获得启发,认为中国-中东欧合作同样需要实现战略目标与经济活动的结合,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培养既具备战略意识、又深谙经贸常识的区域国别人才。欧洲大学博士杨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了中国-中东欧国家经济合作中分配问题的重要性。其他与会师生还就中东欧研究的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撰稿:徐樱露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