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首页» 交流合作» 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

新芽沙龙第1期 “我眼中的一带一路”

微信截图_20181224180144.jpg

12月16日晚,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燕京学堂和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主办的首期新芽沙龙“我眼中的一带一路”(The BRI Through Our Eyes)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2报告厅举办。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钱乘旦、副院长翟崑、王锁劳、燕京学堂副院长莫大伟出席了活动。来自美国、英国、西班牙、保加利亚、匈牙利、马拉维、埃及、尼泊尔、乌兹别克斯坦等十多个国家的学生进行主题发言与探讨,近百名中外学生参加。

微信图片_20181224180752.jpg

钱乘旦院长首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他表示,新芽沙龙是为年轻一代学生和学者提供表达观点与交换意见的平台,而对话与交流是学术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大家来讲并不陌生,但“一带一路”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这项重大倡议对各个地区的人们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以及这一倡议为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与作用,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本次讨论的要旨。

4Y4B1415.jpg

莫大伟副院长对在座老师和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本次讨论会是新芽沙龙之首秀,之后每学期还将继续举办四至五场沙龙活动。本次沙龙所讨论的主题“一带一路”是一个不断演进变化的概念,这体现在其名称变化、范围变迁和进程演进。由此而言,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所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理念依然延续至今,贯穿于“一带一路”倡议之中。本次会议对于所有年轻学者而言,都是一次极佳的锻炼机会,为日后参加学术会议奠定良好基础。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经过五年的发展,“一带一路”相关举措在各个国家落地生根,让千年丝路再次焕发蓬勃生机。来自英国曼彻斯特的Ankur Shah在近四个月的旅程里走过了16个国家,亲身体验和见证了丝绸之路今天的面貌。在主题发言中,他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更好地传播“一带一路”政策:制定更严格的标准、提供准确的基层信息,提高政策透明度。来自马拉维的Donasius Pathera是当地的一名官员,他围绕“OBORPHOBIA”一词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为何会被部分地区误解进而导致民众恐慌。Donasius提出,主要是由于目前没有足够丰富的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英文介绍,以及没有办事处或行政中心可以获得官方准确的信息。基于此,“一带一路”作为优化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结构的伟大工程,更有必要与不同学术背景的人进行会谈和对话,强化政策实施的透明性,明确发展方向。来自埃及的Nancy Abdelghany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条繁荣之路。中国已经成为苏伊士运河地区最大的投资方,中国的资本、技术、市场、企业、人才、丰富的发展经验与非洲丰富的资源、巨大的人口红利相结合,巨大的市场潜力将有很大的机会创造另一个发展奇迹。其他发言代表从本国媒体报道、经济数据分析、实地田野考察、丝绸文化传播、当地人民反馈等多个角度出发,运用多学科的分析方法展示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多国的实施状况,并就如何消除传播障碍,更好地宣传政策及实施落地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主题发言结束后,活动现场以座谈交流对话的形式,进行发言者与听众之间关于一带一路及相关议题的互动。学生们结合自身经历及学术研究,与发言代表进行了活跃而严肃的学术交流。现场气氛热烈,不断碰撞新的学术观点与思想火花,为各国青年之间交流互鉴、融通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

在总结环节,莫大伟副院长指出,中国应该更加清晰准确地传播“一带一路”政策,强化国家软实力建设,防止关于中国的消极片面报道,让更多的受众听到中国的官方声音,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及影响。座谈结束后,四位参会老师集体向发言学生代表颁发证书。

4Y4B1566.jpg

【背景资料】

新芽沙龙是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定期开展的学术活动之一,旨在为年轻学者和学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就某一问题开展学生对学生的跨国家、跨学科对话,产生思想的碰撞,激发青年人对区域与国别研究的深入思考,积极助力高水平人才队伍培养和学校“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