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美国白宫公布《过渡时期国家安全战略指南》和国务卿布林肯发表任内首个外交政策演讲以来,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走向受到广泛关注。与特朗普政府“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外交不同,拜登上台可能意味着理想主义外交在某种程度上的回归。作为两种“对立”的外交思想和传统,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从美国立国之日起便贯穿于美国的对外政策与外交实践中,共同塑造了美国的外交风格。此次工作坊主要围绕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含义、根源、相互关系、历史上的表现及其对当前和未来美国外交政策的可能影响进行讨论。
与会学者认为,理想主义根植于美国的国家特性、文化传统和国内社会,因而具有持久性并会反复出现。虽然其他国家在外交中也会有理想主义的要素,但一般认为历史上典型的理想主义外交政策和行为主要是由美国提出并推行的,而且美国从建国一开始,也就是在其还很弱小的时候就打出了理想主义的大旗,因此与其他国家还是有所不同。
理想主义在一些情况下是决策者和政治家用来论证政策正当性的招牌和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幌子,但有些情况下却来自民间团体和利益集团的压力,得到民意的支持,具有真诚性的一面,因而并非完全是招牌和幌子。
与会学者指出,美国外交政策往往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相互交织、相互争夺和相互融合。在道义目标损害现实的国家利益时,理想主义会服从现实主义,这导致美国外交的双重标准和虚伪性。
理解美国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外交的内在逻辑,根据这一逻辑来指出其人权和民主口号的缺陷和局限性,而非停留在简单化的谴责上。只有这样,我们的批评和谴责才有针对性,也才会打动外国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