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工作坊

首页» 学术活动» 博雅工作坊

博雅工作坊

第二十七工作间 二战之后如何克服历史

2019年11月9日,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携手德国赛德尔基金会(Hanns-Seidel-Stiftung),共同举办了第27期“博雅德信工作坊”。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二战之后如何克服历史——德国与东邻的和解及中日关系”。
  1938年秋,纳粹德国在英法绥靖政策的纵容下,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苏台德地区,又在一年后的1939年9月1日悍然入侵波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全面爆发。而在两年之前,“卢沟桥事变”也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日的大幕。战争之惨烈、侵略者之暴行,使得这段历史记忆在八十余年后依然如挥散不去的阴云,笼罩在欧亚上空,给民族的自我认同、国家间的和解与区域合作带来了种种不确定因素。
  “克服历史”(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是一个特殊的德语词汇,意指二战后德国对于战争罪责与屠杀犹太人暴行的清算与反思过程。“克服历史”意味着历史是困境、是难题,无法简单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但也表达出内心中卸下历史重担的渴望,以及对未来和对“正常化”(Normailisierung)的期待。然而,同属“轴心集团”的德国与日本,在战后对待历史的态度不尽相同。至少在战后中日关系史中,找不出可与勃兰特的华沙一跪相提并论的事件。要探究其中缘由,必须综合思想史、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乃至文化心理学的众多维度。但是,冷战与德国的分裂却又使得德国与其东部邻国的关系更为错综复杂。在强调作为欧盟一体化之支柱的德法和解之外,也应对德国在战后与东欧各国尤其是与波兰和捷克之间的和解予以关注。在民粹主义与保护主义日渐盛行的今天,坚持多边主义、国际协作与区域一体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欧盟遇到种种挑战,但欧洲区域联合的实践证明,建基于共同历史记忆基础上的民族和解是构建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前提。而德国的历史实践值得东亚思考与深究。因此,在二战的欧洲战场爆发八十周年之际探讨这一复杂而深刻、既关系历史又影响未来的话题,就显得尤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