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工作坊

首页» 学术活动» 博雅工作坊

博雅工作坊

第二十四工作间 21世纪如何解读惠特曼及其《草叶集》

作为代表美国文学传统及其思想价值观的一位经典作家,惠特曼及其诗歌在我国传播与影响的历史长达一个半世纪,19世纪七十年代上海出版的英文报刊首先将美国诗人惠特曼及其诗歌介绍到中国,1919年田汉撰写万字长文,对惠特曼及其诗歌主题和风格进行了全面介绍和评论。此后,田汉、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楚图南、周而复、鲁迅、戴望舒、艾青、穆木天、邵洵美、屠岸、公木、徐迟、袁水拍、何其芳、周立波、公木、陈荒煤、孙大雨等三十余位中国诗人、学者和评论家先后翻译惠特曼的诗歌,或者发表文章评论其创作,为惠特曼在我国的出版和接受做出了重要奠基与导向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后,惠特曼在我国的译介与接受得以进一步发展,楚图南、巴金、徐迟、蔡其矫、杨献益、袁水拍、石璞、黄绍湘、邹绛、汤永宽、黄佳德等20余为著名诗人和学者为此做出了显著贡献。1955年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纪念《草叶集》发表一百周年庆祝大会”。
  改革开放以来,惠特曼研究在我国得以持续不断的发展,赵萝蕤、王佐良、李野光、邵燕祥、荒芜、黄药眠、牛汉、周珏良、刘重德、江枫、阮珅、顾城、张禹九、王誉公、区鉷等一大批卓有建树的翻译家、诗人和学者纷纷参与研究惠特曼,陆续发表评论文章以及惠特曼诗歌和散文作品的中文译本。在诗歌创作方面,顾城、舒婷、北岛和等许多诗人的创作都受到的惠特曼的影响。2000年北京大学举办了“惠特曼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
  基于上述背景,本次活动的主题为“21世纪如何解读惠特曼及其《草叶集》”,邀请国内外从事惠特曼研究的学者和我国的诗人,探讨当代如何认识惠特曼及其诗歌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尤其是侧重探讨如何在21世纪全球化的语境下认识惠特曼所代表的美国文学艺术传统、美国文化传统与思想价值观,及其与美国现当代社会、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关系等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