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芽沙龙

首页» 学术活动» 新芽沙龙

新芽沙龙

新芽沙龙第5期 从对视到对话:“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青年交流的实践和展望

6月2日晚,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五期新芽沙龙“从对视到对话——‘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青年交流的实践和展望”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2报告厅举办。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费海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庄宇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施越出席活动并担任评议嘉宾,原中国留俄学生总会主席、莫斯科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卢森通作主题演讲,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嘉宾和学生参加对谈,现场气氛热烈,掌声和笑声不断。

卢森通主席首先介绍了中国留俄学生总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在学联的支持下,中国留俄学生和俄罗斯的青年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官方层面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但他也指出,在苏联解体之后,两国青年对对方的了解不够深入。如何发现并利用好交流的根本动力,找到交流的最佳方式,正是当今中俄两国青年需要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本次沙龙讨论的重点。

image001.jpg

在嘉宾分享阶段,来自俄罗斯的Anastasia和Taisia从国家政策的角度介绍了近年来中俄之间留学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两国群众相互了解的途径显著增多,已经在地理意义上发生“从对视到对话”的转变。

在评议环节,施越老师结合自己的留学经历和观察,指出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的认知大部分较为刻板,容易落入三种认知偏差:剥离了历史的文化认识、对苏联沙俄时期的印象和通过大众媒体等途径获得的朴素、碎片化认知.这些刻板印象只有通过切实的生活体验才能修正和打破。

image003.jpg

来自外国语学院的邹文卉同学首先分享了在圣彼得堡交换期间参加各类交流活动的经历,她认为,当前中俄青年交流活动的最大问题是流于形式,为了交流而交流;而真正的交流应当从文化核心出发,遵循“深入了解本国文化——把握交流对象需求——穿透现象寻找普适性思想内核”的顺序,穿破文化表层,汲取一些独特的知识。在评议环节,费海汀老师进一步指出深入了解也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交流活动的意义恰恰在于能够使我们跳出文字材料,穿透表象,去尝试理解另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

DSC_2943.jpg

  文化交流的价值之一在于破除印象偏差,政府管理学院的李闻笛博士认为,印象偏差的消除过程分多个阶段:首先要去标签化,认识到文化的多面性;其次是努力消除自身文化对认知过程的影响;最终是寻求从一个民族的内部去理解他们的文化。三个阶段层层深入,是一个非常缓慢而漫长的过程。庄宇老师对李博士的观点进行了进一步。她强调,文化交流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了解俄国历史、掌握俄语和实地感受都将极大增进交流的深度。

image007.jpg

嘉宾分享结束后,发言者、评议嘉宾与听众之间进行了积极互动。学生们结合自身经历及学术研究,与发言代表进行了活跃而严肃的学术交流。现场气氛热烈,不断碰撞新的思想火花,为中俄青年交流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和建议。

在总结环节,费海汀老师和庄宇老师再次指出语言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基础地位,鼓励在座的同学扎实俄语基础,为深入交流创造条件,施越老师鼓励同学们放平心态,走出跨文化交流中的焦虑,从追求“多认识一点”出发,逐步实现对对方国家的理解。

DSC_2943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