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芽沙龙

首页» 学术活动» 新芽沙龙

新芽沙龙

新芽沙龙第3期 侨民、工厂与“中国制造”:尼日利亚华侨华人史(1950-2018)

新芽沙龙3.jpg


4月10日中午,密歇根州立大学非洲史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刘少楠博士做客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新芽沙龙,做题为“侨民、工厂与‘中国制造’:尼日利亚华人华侨史”的讲座。沙龙由非洲研究中心秘书长许亮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魏丽明教授、程莹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曹寅副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刘天南副教授、新华社非洲总分社曹凯副主编以及北京大学十余位硕士生和博士生参加沙龙。

在讲座中,刘少楠用尼日利亚华人华侨的案例来探讨中国侨民、工厂和产品在非洲的存在不仅仅是近20年的新现象,并细致分析20世纪中叶以来华侨华人如何来到尼日利亚以及他们的经济生产活动在尼日利亚当地产生的影响和社会经济变迁。

刘少楠首先介绍了尼日利亚华侨华人史,他认为尼日利亚华人史分为三个阶段。以出生在上海的企业家查济民先生(查氏集团)为代表的上海/香港企业家是第一代尼日利亚华侨。他们以港/沪商为主,从二战结束后到1970年代来到尼日利亚。主要代表是由查济民先生创建的查氏集团。查氏集团在尼日利亚建立了尼日利亚联合纺织厂,这个企业几乎垄断尼日利亚中北部地区的纺织生产,并辐射到整个中西非地区。上海/香港商人选择去尼日利亚投资主要有几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上世纪50年代尼日利亚各地方政府全球积极招商;第二个原因是1950年代;香港纺织及陶瓷产品出口总量的80%是出口到尼日利亚市场;第三个原因是尼日利亚政府要求香港及其他地区的生产商在尼日利亚落地,并以加税和限制进口加以威胁。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怀有出国梦想的一部分人来到了非洲。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来到非洲是因为他们在非洲有亲,另一部分人想把非洲作为跳板去欧美发达国家,但出于多种原因,最终留在了非洲。刘少楠老师称他们为第二代尼日利亚华侨。中国改革开放后不久,尼日利亚在1990年代也进行了本国的“改革开放”,称之为“经济结构调整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是开放该国市场,取消政府对本国制造业的补贴和关税保护。1990年代以前,中国国企同非洲国家的贸易往来需要中东国家作为转折点,不同西非国家进行直接贸易往来。尼日利亚政策性的调整,以及西非市场的需求让一些中国国营贸易公司在尼日利亚的代表抓住机会,从国企辞职开始了自己在尼日利亚独立商业贸易活动。1990年代后期,以浙江为代表的沿海省份个体商人也开始大量在尼日利亚及西非其他国家发展。这两部分人组成了第三代尼日利亚华侨。

接下来,刘少楠从社会文化视角介绍了中国搪瓷与尼日利亚家用容器的历史变迁。英国殖民统治尼日利亚前,葫芦制品和金属容器(黄铜类制品)在尼日利亚除了有容器使用功能,还是当地传统文化中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象征。一个家庭拥有的此类容器越多,代表这个家庭越富有,因此有钱人家常常用葫芦制品和黄铜容器来装饰整面墙壁。葫芦也是搪瓷这种现代工业品在19世纪末期被英国殖民者引入尼日利亚,英国殖民者希望在尼日利亚贩卖搪瓷制品以换取尼日利亚当地的棕榈油等原料。由于价格昂贵,英国搪瓷制品并没有被尼日利亚社会普遍接受。但是搪瓷制品作为容器,在质量上远超葫芦。随着本国工业化发展及中国搪瓷制品的引入,搪瓷制品最终被尼日利亚人民接受。在当地人观念中搪瓷制品被认为是本土制品,代替了葫芦在传统社会的代表财富的地位。搪瓷品成为 Yar Gata (富二代) 的炫富标志以及尼日利亚女孩出嫁的嫁妆。

讲座的最后,刘少楠与在场的参会同学分享了如何以学者身份在尼日利亚进行田野调研,获得有学术价值的信息。他通过很多生动的亲身经历作为例证来强调以下几个因素在田野工作中的重要性,即导师在当地的关系和介绍信、通过饭局融入当地中国人社会、以独立学者身份赢得当地人信任以及聘请当地助手协助完成外来学者无法进行的访问及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