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沙龙

首页» 学术活动» 院庆活动» 名家沙龙

名家沙龙

建院五周年| 名家沙龙第一讲 人类学与区域国别研究

2023331日上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建院五周年系列活动”之名家沙龙第一讲在燕南园66号举行。本期沙龙邀请到我国著名人类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铭铭教授主讲“人类学与区域国别研究”,并同与会人员就相关研究进行交流。本次沙龙活动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昝涛教授主持。

00420fbdce9a4cefab4a64631b088abf.png

讲座伊始,王铭铭教授从几个小故事引入主题,讲述了他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及思想渊源。接着,王教授从三个方面谈了他对于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解。

首先,他指出,虽然中国在过去20多年间经济和文化水平有较高提升,与世界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仍未形成一个成熟的域外知识体系。当下,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前往海外攻读人类学,但其研究对象仍然大多是“比较视野中的中国”,而没有对域外展开研究。更值得注意的是,长期在国外教育体系下进行中国研究,可能导致中国留学生用西方价值观作为标准衡量中国社会。

其次,王铭铭教授认为,在当下中国的历史学领域中,中国史和世界史的两股力量极不均衡,主要表现就是重中国、轻世界。对中国与对世界的研究重视程度的失衡,和现有中国与世界截然二分的观念有关,更与中国对世界单向沟通的交往习惯密切相关。传播如果只是由单向输送构成,就与“一带一路”有来有往的历史传统存在差别,甚至是矛盾的。“一带一路”下的传播,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也要讲好外国故事。

随后,王铭铭教授强调,在高水平学术研究的意义上,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应精简数量、提升质量,保持独特性,研究“真的”学术问题。在学术研究上,区域国别研究要保持中国自身的学术特性,特别是要注重阐发和运用中国自身的概念体系去打量和研究世界,从我们的立足处出发,进行真正的跨文化研究。中国推行区域国别研究的时候,需要从学术史的意义上认识到,二战后,美国所谓的区域研究是如何以落后的东西倒逼并中断了法国的文明研究传统的,中国在向美国学习的时候,不能重复他们的道路,而应该在学理上提出与美国不同的内容。如果意识不到美国区域研究的“黑暗历史”,我们的学术就很难真正获得文化上的自主性。

最后,王铭铭教授引述钱乘旦教授的论述,认为真正的人类学研究能够在区域国别研究中作出独特贡献。钱乘旦教授认为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存在力量分散、研究对象不均、语言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王铭铭教授指出,真正去了解另一个民族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有很高的难度,我们能不能承受这个难度?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学与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不同,人类学最开始就是面向非本国的其他区域、其他文明的,人类学积累的一些方法和理论应当对区域国别研究有所贡献。

53c84d36c7794727a71be798dd1fc6a4.png

昝涛教授对王铭铭教授的讲座做了简单概述,并分享了自己关于区域国别研究的心得体会。昝涛教授强调,中国开展区域国别研究,在引入西方区域国别研究方法的同时,也需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议程,保持文化自觉的确至关重要。昝涛指出,大概当代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也有一个通三统的问题,他以自身从事土耳其研究为例指出,第一个传统是中国古代对周边人群的记载(比如司马迁书写匈奴);第二个传统是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国家和文明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命运,主要是通过外文(日文、英文或法文等)二手资料了解和解读非西方国家与社会,以为自身镜鉴;第三个传统则是中国本土的左翼思想和政治精英对亚非拉国家的一系列论述。将上述三个“传统”打通,就是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建立自身“德性”的路径。

现场旁听的同学就中国化的学术概念、人类学与区域国别研究的融合等问题进行了提问,王铭铭教授给予详细解答。本期名家沙龙让现场师生对人类学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识,最后,本次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202212月,区域国别学正式成为我国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今年又正值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成立五周年,举办名家沙龙系列活动对于继续推动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发展有着独特意义。以五周年院庆为契机,名家沙龙将邀请各个学科领域的著名学者分享他们的思想精华。

文字:尹楷珺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