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沙龙

首页» 学术活动» 院庆活动» 青年沙龙

青年沙龙

青年沙龙第十五讲:枪炮与十字架:近代西方殖民帝国的扩张与观念建构


2025年9月7日,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青年沙龙第十五讲暨“共同体:中国与世界”系列讲座第三讲在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二楼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的研讨主题为“枪炮与十字架:近代西方殖民帝国的扩张与观念建构”,主讲嘉宾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师资博士后姜阳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刘清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庞冠群,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宁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立敏,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后史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高成圆参与讨论。会议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长聘副教授施越主持。

1.png

活动现场

沙龙分两场展开。第一场中,姜阳“王冠上的十字架:天主教会与西班牙帝国的扩张及统治”为题,剖析了天主教会与西班牙帝国扩张的共生关系和内在张力。以塞维利亚主教堂四王抬棺雕塑为引入,铺陈15-16 世纪基督教世界分裂的背景,西班牙成为了罗马天主教会捍卫者。教廷为帝国的领土扩张提供宗教合法性,西班牙则贡献军事力量和远洋能力。在殖民地治理层面,修会是帝国边疆开拓的先锋,学习原住民语言、与地方首领结盟,推进精神征服;而在俗教会类似国家官僚,以教堂为社区中心,基层神父管理婚丧嫁娶,并具有民间借贷和教育职能。然而这种合作暗藏张力——其核心争议是教会与国王争夺保教权(征收什一税和主教任命权)。至18世纪波旁王朝推行世俗化改革时,长期积累的矛盾最终爆发,导致教会势力转向反抗阵营,成为加速帝国瓦解的重要推手。

2.png

姜阳做主题报告

庞冠群从“帝国”概念的模糊性与褒贬色彩切入,指出这一术语作为一种治理模式,往往通过历史合法性的建构掩盖了殖民扩张的侵略本质。她特别强调,西班牙在殖民知识体系构建方面的早期经验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尽管后世研究(尤其是与英法殖民帝国的对比中)常常将西班牙殖民史视为“失败”的叙事,但其在拉丁美洲形成的独特文化融合现象,从当代视角来看又构成了这一殖民帝国的“成功”之处。庞冠群着重探讨了如何理解这种“成功”与“失败”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历史张力。

史庆进一步探讨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底层动员问题,探讨了基层教士同时作为克里奥尔土地精英的双重身份,对拉美依附欧洲传统,未能自下而上地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的影响。宁雅比较了西班牙对美洲原住民和伊比利亚半岛阿拉伯政权的不同治理策略。李立敏从政教关系的视角出发,从西班牙在拉美征服和统治过程中存在的政教权力博弈现象探讨古今大型政权普遍存在的政教关系问题。高成圆则聚焦奥斯曼帝国,分析其作为与西班牙的相似之处,即两者都具备海陆军备力量。施越强调了研究的史料基础与史观问题。姜阳在对上述评议的回应中提到,对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前人研究可以分为三类:英国学者主导的“黑传说”叙事强调西班牙殖民的暴虐统治;西班牙本土的“白传说”则辩护其治理相对温和;拉美本土学者近年更关注教会扩张史和经济依附性问题,并批判英国主导的“黑传说”与西班牙本土“白传说”的叙事对抗。

在第二场次中,刘清源“近代法兰西殖民帝国建构:兼论'帝国'概念流变”为题展开报告,系统梳理了西方学界关于"帝国"概念的三大研究流派:谱系学着重探讨“帝国”概念的罗马起源,以及从中世纪晚期复合君主国意义上的“帝国”到近代殖民帝国(如British Empire)之间的延续性;类型学则提出“是帝国”(being an empire)与“有帝国”(having an empire)的二元分类,前者指国号明确称帝国、统治者具皇帝尊号并承袭罗马帝制符号的国家,后者则指欧洲王国及共和国建立的海外殖民体系突出宗主国政府对殖民地和国内省份统治方式的级别性和差异性。发明学从学理角度对帝国概念或帝国范畴进行抽象性概括,比如强调帝国的中心-边缘结构,广大领土,多元性以及扩张性。17世纪末18世纪初,殖民地的经济附属性增强、殖民帝国观念成型促使了复合君主国向殖民“有帝国”的话语转型;法国大革命前夜圣多明各陈情书的案例展现了具体语境下的概念转变:到18世纪末,法属殖民地精英阶层已经用“帝国”来称呼他们所处的法国海外领地以区别于作为法国本土的“王国”,但同时他们也自称“第二王国”,这样在承认殖民地与“王国”之制度差异性的同时也强调了他们与“王国”的文化和血缘联系。

3.png

刘清源做主题报告

庞冠群、史庆就殖民地与本土的认知差异、“是帝国”“有帝国”分类背后的“陆地帝国”、“海洋帝国”的区分提问。针对"19世纪帝国认知的影响因素"这一议题,与会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刘清源指出,拿破仑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现代化的内部统治和强力领导者形象深刻塑造了当时的帝国观念。李立敏补充了英美视角,美国通过将太平洋铁路命名为“帝国之路”,展现了其构建新型自由帝国的愿景,这一概念经历了从英帝国传统到美国模式的转型过程。高成圆从奥斯曼帝国角度切入,分析其自称“伟大国家”的逻辑。

施越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研究帝国问题源于“如何对接国际话语体系讲述中国史”的现实需求。欧洲史对“帝国”概念的叙述复杂,存在不同支线。当下,中国史学体系中三个层次(文献学、历史学、政治学)的领域划分明确,但在世界史研究中则相对混融,比如“帝国”问题本质上是政治学议题,涉及话语层面和文献研究,就横跨了这三个层次。近代以来,“帝国”研究的核心是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不同时代的价值观演变构成了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维度。本次研讨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图/文:孙誉绮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