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系列研讨

首页» 学术活动» 院庆活动» “有朋”系列研讨

“有朋”系列研讨

“有朋(Adventus amicorum)”系列研讨第三十讲:美国的衰退与国际法的未来

2024年10月10日晚上8点,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有朋(Adventus amicorum)”系列研讨第三十讲在Zoom会议线上举行。本次研讨活动的主讲人为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威廉·S·贝内克法学教授、《美国国际法杂志》共同主编莫妮卡·哈基米(Monica Hakimi),主题为“美国的衰退与国际法的未来”。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陈一峰担任本次研讨的主持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新军,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刘洋,以及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陈晓航担任与谈人参与讨论,校内外近二百余名师生旁听了本次讲座,讲座反响热烈。

ce663ee8fe0e4a5d8df3d73fb4915900.png

 哈基米教授担任讲座主讲人

哈基米教授以其与雅各布·卡茨·科根Jacob Katz Cogan)合作的论文“The Decline in U.S. Dominance and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Law”为基础,首先介绍了本场讲座涉及的现实背景和理论问题。目前,美国全球霸权的日渐衰退已成现实,而美国霸权衰退所导致的国际法权力真空该如何填补?若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美国主导的国际法体系以及国际法与权力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作出批判性的考察。欧美有许多学者认为,伴随着美国霸权的式微,国际法将能重新获得其独立性,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国际法的功能。然而哈基米教授认为,美国的衰落反而会使得国际法的运作在短时间内失去支撑的力量基础,因此有必要讨论多极化世界秩序中国际法得以运转的新形态和新力量结构。

随后,哈基米教授介绍了国际法的独立性学说,这种观点认为国际法与权力是对立的,国际法的运作并不受权力的控制或影响。国际法的独立性学说会导致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认为国际法能有效控制权力;二是认为权力能忽略国际法行事;三是认为国际法可能被权力所腐化。哈基米教授对上述观点一一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她认为国际法与权力是协作乃至共生的。实践上,国际法与权力之间往往会相互赋能,权力能维持国际法的运行,而权力的行使也需要依靠国际法的正当化功能。

哈基米教授认为,中国是未来国际秩序设计的主要参与者,而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中美竞争产生的权力真空能否被有能力、有意愿的新权力填补。哈基米教授以安理会改革为例,认为即使安理会的成员构成不变,美国在安理会的权力也会被逐渐削弱,与此伴随的后果是安理会的运作和效率也会被削减,除非有新的国家来填补安理会的权力空缺。她进一步认为,国际社会需要找到一个共同利益基础从而形成合力,给国际法注入新的活力。哈基米教授承认,这并不是要忽略美国霸权在历史上带来的问题,并且在霸权衰退的时候,美国的内部不稳定会给国际法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在讨论环节,主持人和四位与谈人对哈基米教授讲座的内容进行了点评和提问。章永乐从殖民主义和全球南方/北方的视角切入,列举了历史上非洲地区的冲突和当前中东局势等例子,指出美国维护主权独立与平等的历史实践中存在显著的“双重标准”问题。刘洋老师认为,若要探讨国际法的未来趋势,需要澄清哪些国际法制度会发生改变,以及在权力交接的过程会是何种方式。陈晓航老师认为需要深入研究美国如何把国家利益、例外主义等主张融入国际法的普遍性诉求中,这些能为洞察国际法的运作逻辑提供镜鉴。张新军老师从哈基米教授对权力的定义出发,认为还应把软实力对国际法的影响考虑进来,国际法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多向度多层次的。陈一峰老师指出第三世界国家在权力和国际法两个维度存在被“双重边缘化”的风险,同时有些国家政策往往不被视为国际法问题,以及国际法如何克服“民主/非民主”等区分国家权力类型的标签使国际法更包容多元。

哈基米教授对五位老师的评论和提问分别进行了回应。她特别强调,在美国霸权衰退的时代,国际法会出现很多意料不到的棘手问题,传统的国际法秩序和国际法规则也会重新面临挑战。哈基米教授曾在耶鲁大学接受法学教育,她在回应中坦言政策定向学派中的建构主义立场对自己学术观点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陈一峰老师把本次讲座概括为一次超越实证国际法、聚焦世界格局变化、关注国际秩序的道德原则和建构元素的深刻讨论。本次学术研讨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合作主办,是沟通比较国际法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尝试,取得了圆满成功。

附:主讲人介绍

莫妮卡·哈基米担任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威廉·S·贝内克法学教授,并任《美国国际法杂志》共同主编。

       文字:梁倩玉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