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区研院主办“名家沙龙”,赵鼎新主讲“区域国别研究和历史社会学”

2025年3月24日,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名家沙龙”第十二讲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C307举行。主讲人为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赵鼎新,主题为“区域国别研究和历史社会学”。讲座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法学院长聘副教授章永乐主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长东,社会学系长聘副教授田耕,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王利平,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庄宇,国际关系学院长聘副教授郭洁、助理教授陈沐阳,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谢侃侃、杨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研究部主任孔涛,德国卡塞尔大学由宓教授以及校内外百余名师生参与讨论。

本次讲座系统梳理了区域研究的历史渊源、国际发展脉络、学科评价体系以及其与历史社会学之间的理论关联,为中国区域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关键问题意识与理论参照。

d95bc086fef74137b7a91dfb7e212bb4.png

赵鼎新教授首先回顾了区域国别研究的起源,强调其深受殖民时代探险活动的影响。区域研究最早起源于19世纪初的地理和民族志探索,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项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学术领域。在二战后,尤其是冷战时期,区域研究成为美国学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服务于国家安全与外交政策的制定。赵教授特别提到,美国的区域研究不仅仅是学术探索,它还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学者们通过对全球重要地区的深入研究,间接推动了美国的外交与战略布局。

在分析如何评价一个国家区域研究质量时,赵教授提出三个关键指标:一是区域研究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数量与规模,二是该领域在主流学科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三是该国区域研究在目标国家学者中的影响力。他指出,尽管中国在区域研究机构建设上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全球视野与理论原创性方面仍然存在挑战。赵教授特别提到,中国的区域研究往往过于强调“中国特殊性”,缺乏必要的国际对比视角,这在某些领域,如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尤为突出。

接下来,赵教授进一步探讨了美国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在区域研究中的表现,并指出不同学科的参与程度不一。历史学在区域研究中较为发达,尤其是“本部研究”与主学科之间的双聘模式,极大推动了学科的深度发展。相较之下,社会学和经济学在区域研究中的影响力较弱,但母学科发展较强。他认为,区域研究应加强多学科融合,以打破单一学科的局限性,推动更为全面的学术进展。

最后,赵教授深入探讨了区域研究与历史社会学的关系。他认为,历史社会学在区域研究中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结构机制分析,特别是在史观的指导下,如何理解历史变迁中的结构性力量如何推动了各个地区的总体性趋势以及多样性的发展。他指出,历史社会学的精髓在于结合史观与结构分析,尤其应加强史观本体论意识的自觉,拓展历史纵深,并加强跨区域的比较研究。他强调,不同的史观对学科研究方向与方法具有深刻影响,因此,研究者必须自觉地审视自己所持的史观,才能进行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学术探索。

3813660f648a44e5987cb9e72add3bb2.png

在交流环节,与会者就区域国别研究、历史社会学及跨学科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张长东老师探讨了政治学与社会学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差异,指出比较政治学在大国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强调跨学科方法对非洲、西非、东南亚等地区研究的意义,主张应当拓宽研究的议题。陈沐阳老师从中国发展融资模式的实效和国际评价切入,指出西方学术所提供的认知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中国实践的评价。谢侃侃老师探讨了文化自信与文化霸权之间的关系,从美国经验反观中国学术的国际传播。王利平老师则关注历史社会学与区域研究之间的张力,分享了自己在学术框架上的挑战,并提出如何在区域研究中塑造自主意识的问题。由宓老师指出欧洲学术界与美国学术界的学术发展差异,探讨了欧洲的独立学术方法和议题如何对中国的区域研究提供借鉴,主张国内应加强对欧洲学术经验的关注。

赵鼎新教授逐一回应了与会者的提问,深入探讨了跨学科研究方法和中国学术发展的潜力。


图文/梁倩玉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