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奥斯曼帝国的族群政治特征”研讨成功举办

2025年10月15日上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燕南园66号成功举办“有朋(Adventus amicorum)”系列研讨第六十五讲。本次讲座题为《奥斯曼帝国的族群政治特征》,由亚美尼亚埃里温国立大学东方研究院突厥学教研室副教授露西奈·萨哈克扬(Lusine Sahakyan)主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昝涛主持。亚美尼亚共和国荣誉学者、埃里温国立大学英语语言学系主任赛达·加斯帕里扬(Seda Gasparyan)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周思成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长聘副教授施越参与研讨。来自校内外多个院系的博硕士生和青年学者共同聆听并参与讨论。

会议起始,昝涛教授介绍了北大区域国别院的情况和萨哈克扬教授的简历,并代表区研院向萨哈克扬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

萨哈克扬教授首先介绍了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基本状况,包括基本地理单位以及疆域内存在的众多族群。她指出,面对基督教人口占多数的情况,帝国的重要工作就是整合这些族群进入体系之中,如不断改革行政区划体系、苏菲教团在新占领土传教、在异教地区通过族群迁移改变人口构成、登记新征服土地财产方便收税等措施。她还介绍了奥斯曼帝国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体系。

萨哈克扬教授指出,1465年西亚美尼亚被并入到奥斯曼帝国以来,帝国政府大范围开展土地财产登记。伊朗的萨法维王朝占领时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这些登记旨在了解当地人口构成和土地财产状况以供收税。在奥斯曼帝国东部亚美尼亚人区域,这种登记开展较为困难,需借助于新改宗群体获得信息。官员制作登记和征税册子,传到苏丹宫廷盖花押后再执行。在此基础上,还推动德吾舍梅制度(Devşirme)征召主要是帝国边疆地区的基督徒少年到帝国宫廷和军队。帝国征税工作的剥削行为,使得许多亚美尼亚人逃亡,成为“山匪”。实际上,帝国全境基本都经历了这样的土地登记。

萨哈克扬教授展示了奥斯曼帝国的税收体系,指出税制对于族群宗教政治非常重要。非穆斯林要征收人头税(负担较重)、习惯税(繁多)。据记载,在西亚美尼亚,对富人的实际征税甚至达到了法律规定10倍。而亚美尼亚人要向亚美尼亚教堂和帝国政府双重交税。因缴不起税,许多基督徒通过贿赂方式伪称穆斯林,因此帝国的宗教人口登记构成并不准确。奥斯曼帝国一直按宗教信仰划分族群管理,后来制度化形成了米勒特(millet)。各个教会的米勒特负责征税、婚姻关系、民事诉讼等。非穆斯林被施以限制住房、穿衣方面的歧视政策。萨哈克扬教授补充说明德吾舍梅制给亚美尼亚家庭带来深重压迫,甚至孩子的路费也要由父母支付。许多亚美尼亚孩子加入帝国“新军”(即禁卫军,yeniçeri)的炮兵部队。“新军”缺乏军纪守则,主要靠财富维系。

萨哈克扬教授指出,行会组织给予商业活动便利,许多亚美尼亚人加入行会后改宗为天主教,之后皈依伊斯兰教,出现了说亚美尼亚语的穆斯林。此外,近代以来,还存在将亚美尼亚等非穆斯林强制改宗的现象。奥斯曼帝国还力图推进亚美尼亚人等非穆斯林的语言同化,将大量地名土耳其化并寻找土耳其语词源,这一举措在青年土耳其党时期非常强力地推行。最后,萨哈克扬教授介绍了亚美尼亚的奥斯曼土耳其研究情况,从历史角度说明新奥斯曼主义意识形态的来源。

1.png

露西奈·萨哈克扬教授与各位学者交谈

在讨论环节中,昝涛教授指出,萨哈克扬教授的研究反映了国际学界的动向,展现了亚美尼亚视角,挑战了奥斯曼帝国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土耳其中心主义”倾向,兼具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周思成老师指出,蒙古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技术方面具有相似性,但蒙古对于特殊宗教团体有优惠政策与后者很不一样;蒙古帝国族群政策和古典帝国、殖民帝国的相似性大于奥斯曼帝国,可能因为不同于后者有宗教核心。施越老师则提出亚美尼亚语言和史料中对奥斯曼帝国、突厥语族的称呼,亚国学界是否对中亚有关注等问题。萨哈克扬回应指出,19世纪之前,亚美尼亚人称呼奥斯曼帝国为“塔吉克斯坦”(Tachkastan);“奥斯曼主义”“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一脉相承;亚国突厥学研究早期更聚焦奥斯曼与土耳其,国家独立后,研究范围扩大到现代突厥语族;亚美尼亚的学术话语中对在奥斯曼帝国中说土耳其语的人和其他地区说突厥语的族群间区分很明确。

2.png

与会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