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举办“奥斯曼社会与文化生活中亚美尼亚人的作用”研讨

2025年10月16日上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有朋(Adventus amicorum)”系列第六十六讲在北京大学燕南园66号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题为“奥斯曼社会与文化生活中亚美尼亚人的作用”,由亚美尼亚共和国荣誉学者、亚美尼亚国家科学院通讯院士、埃里温国立大学英语语言学系主任赛达·加斯帕里扬(Seda Gasparyan)教授主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昝涛主持。埃里温国立大学东方研究院突厥学教研室副教授露西奈·萨哈克扬(Lusine Sahakyan)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长聘副教授施越参与研讨。来自校内外多个院系的博士生和青年学者共同聆听并参与讨论。

赛达·加斯帕里扬教授首先指出,亚美尼亚人在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贡献之广泛难以估量。她回顾了亚美尼亚人在金融、手工业、建筑与艺术等领域的卓越表现:从珠宝与冶金工艺的精湛传承,到为苏丹宫廷服务的建筑师与画匠,亚美尼亚工匠的创造力深刻影响了帝国的审美与经济格局。例如,著名的巴连家族(Balyan Family)主持修建了多尔玛巴赫切宫与奥尔塔柯伊清真寺,其融合巴洛克与奥斯曼风格的建筑成为帝国晚期的象征。

在公共服务与社会改革方面,亚美尼亚精英积极参与坦志麦特改革(Tanzimat)进程,曾在政府中担任部长及议员,并在法律、财政、医疗等领域推动制度现代化。赛达教授特别提到,亚美尼亚医生在帝国公共卫生体系中发挥了奠基性作用,他们发起成立奥斯曼红新月会和帝国医学会,为防疫与医疗教育做出突出贡献。

在文化艺术领域,亚美尼亚人不仅在织造、陶艺、摄影等工艺上独树一帜,更在音乐与戏剧领域开创了新局面。19世纪作曲家季格兰·丘哈贾扬(Tigran Tchouhajian)创作了奥斯曼帝国首部土耳其语歌剧《阿里夫的欺骗》,而神父与民族音乐学家科米塔斯(Komitas Vardapet)通过合唱团传播民间音乐传统,为奥斯曼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注入活力。赛达教授指出,亚美尼亚人不仅是帝国文化的参与者,更是创新与现代化的推动者。

1.png

赛达·加斯帕里扬教授与各位学者交谈

讲座还重点讨论了“亚美尼亚字母土耳其语”(Armeno-Turkish)的历史作用。这一独特书写系统以亚美尼亚字母记录奥斯曼土耳其语,既是民族身份保存的方式,也是多语言帝国内部交流的媒介。教授提到,奥斯曼帝国的首部土耳其语小说《阿卡比的故事》(Akabi Hikayesi)即以亚美尼亚字母书写,展示了跨文化交流的创造力。

在印刷与教育方面,亚美尼亚人亦居于先导地位。早在16世纪,他们便在君士坦丁堡建立印刷所,推动出版与教育事业发展。亚美尼亚人创办的学校和剧院促进了帝国内启蒙运动的兴起。1859年,亚美尼亚导演塞罗普·赫基米扬(Serop Hekimian)创立“东方剧院”,成为奥斯曼最早的职业化戏剧机构。随后,哈科普·瓦尔多维扬(Hagop Vartovian)创办“奥斯曼剧院”,首创土耳其语舞台表演,影响深远。

赛达教授在讲座结尾指出,亚美尼亚人的历史既是创造与贡献的历史,也是一段悲剧。她回顾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亚美尼亚人所遭受的屠杀与流亡,指出即便在压迫与流离之中,亚美尼亚人民仍以艺术与知识延续文明。她强调:“研究奥斯曼帝国若不讨论亚美尼亚人,就如同描述一具没有灵魂的身体。”

在讨论环节中,昝涛教授与施越副教授从东方学与后殖民研究视角出发,探讨了西方学界长期存在的“文明等级论”与话语偏见。昝涛教授指出,反思西方中心主义固然重要,但也应避免陷入新的中心叙事;他认为,中国与亚美尼亚作为古老文明国家,共同面对全球知识体系中的结构性不平等,更需在文化自觉与多边合作中寻求新的可能。

讲座最后,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不仅揭示了亚美尼亚人在奥斯曼帝国多元结构中的独特作用,也为理解跨文明互动与区域研究的学术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2.png

与会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