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名家沙龙第十一讲“沃格林对轴心时代说的解构”在燕南园66号举行。本期沙龙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唐文明主讲,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担任评议人。
在本次沙龙中,唐文明教授主要围绕他的新书《极高明与道中庸》,就沃格林如何与雅斯贝尔斯等历史哲学家展开对话、如何提出天下时代说以及如何基于他的秩序哲学分析中国文明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沃格林各个文本的分析,引出沃格林对中国文明的秩序原理的理解与论述。
唐文明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内学界关注沃格林的四类学人:以刘小枫老师为代表的施特劳斯派主要关注沃格林对西方现代政治哲学的批判,这一派更为看重沃格林的八卷本《政治观念史稿》;以李强老师为代表的一批政治理论与政治思想史研究者非常重视沃格林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独特梳理;一些有基督教信仰或学术旨趣的学者从基督教的角度重视沃格林,一些儒家学者重视沃格林提出天下时代说并专门讨论过中国的天下时代。而已故的张灏先生,在他的中国古代与现代思想史研究中受到了沃格林的影响,尤其是“幽暗意识”的概念的提出、现代思潮皆为乌托邦主义等观点,从中都可以看到沃格林的影子。
唐文明老师指出,由于沃格林是一位很具有原创性,研究视野非常广阔的思想者,不同学者出于自身背景对沃格林的研究都各自有所侧重。比如犹太学者就特别关注沃格林的《以色列与启示》一书。相较而言,沃格林《天下时代》一书过去受到的关注还不够多。唐文明老师认为,沃格林对中华文明的研究可以和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观展开一个很好的对话。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的说法,意指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世界上各大高级文明都同时发展起来,而所谓发展,其标志就是精神突破,或者说超越的突破。沃格林指出,轴心时代说将摩西和耶稣排除在西方文明的轴心时代之外,这是不合适的。如果我们以同样反思性的视角来看轴心时代说对中国文明的解读,同样会发现轴心时代说的问题。比如说,将老子和孔子的时代断定为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忽略了皇、帝、王时代对于中国文明的建构性意义,且孔子与皇、帝、王的联系也可能被割断。
唐老师指出,沃格林认为轴心时代是一种现代人的虚构,是强行把人类放在同一个历史叙事之中,仍未摆脱单线历史观。与之相对,沃格林提出了他的天下时代说。沃格林分别阐述了精神突破、帝国建构和历史编纂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将由这三者构成的三元组合作为“使意义呈现于历史之场域中的可理解性模式”,即所谓“历史的构型”。
随后,唐文明老师又围绕沃格林特别关注的灵知主义问题、由多个天下的存在而引发的历史哲学问题,以及中国作为一种艺术性文明的典范的观点做出了解释和分享。
在唐文明教授的报告后,唐士其教授评议指出,相比起西方的基督教传统,中国文明总体上确实更以人为中心,儒家不太表达、或不愿表达超越性的事物。因为儒家哲学中较少有超越,缺少“绝对存在”、“不动的推动者”概念,更多聚集于个体性、可变性和可能性,聚集于实践而非体系化的理论。这可能会导致政治的制度化程度比较低,以及对权力和个人的崇拜。沃格林认为,秦汉以后中国走向专制主义的原因在于中国思想中缺乏批判精神,这或许和儒家讲求中庸有一定关系。但建立在超越基础上的西方理性主义传统,也因为过于追求不变的、本质的东西,带来了现代性的一些问题,因此近代以来德国浪漫派、尼采、海德格尔也都对理性主义展开了反思与批判。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和西方文明还是可以实现互鉴、互补的。
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围绕欧陆哲学的美国滤镜、历史哲学、天下与帝国等话题与唐文明老师进行了对话与探讨。
撰稿:刘新越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