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超越民族国家叙事:德国研究的新语境

9月29日下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有朋(Adventus amicorum)”系列研讨第六十四讲“民族、帝国与世界——德国研究的新语境”讲座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501会议室举办,由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德国语言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阿尔布雷希特·科肖尔克(Albrecht Koschorke)主讲,外国语学院德语系长聘副教授毛明超主持。

科肖尔克教授的讲座围绕语言与文学研究的现实危机、理论框架及研究范式转型展开。教授首先剖析德语教学现状,以及整个欧美人文学科面临的生存危机,指出语言与文学的兴衰并非自然过程,而是深度依赖政治与制度框架。随后科肖尔克教授以德语研究为典型案例,梳理民族语言形成背景、特点及内在矛盾,进而对比帝国与民族国家在空间属性、文化逻辑上的差异,揭示语言文学研究脱离政治史的局限性。教授认为帝国与民族国家不同,允许境内存在异质性力量,而且存在开放性。语言的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思考突破“民族叙事”的局限性,继承某些“帝国”的正面文化遗产。文学研究需突破民族范式,关注跨国关联,欧洲学者间的“文学共和国”是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1.png

科肖尔克教授做学术讲座

讲座首先聚焦语言与文学研究的危机现状,语言教育在全世界呈现衰落状态,欧洲国家对德语和德国文学的兴趣降低。这不完全是受到英语的冲击,因为在美国英语专业招生人数也在下降。2008年金融危机被普遍视为这一趋势的转折点,而疫情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状况。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助力了机器翻译的发展,但也冲击了语言教学。更值得关注的是,危机并非仅存在于语文学领域,整个人文学科都面临冲击,它们越来越被认为缺乏实际价值,且无法为学习者提供可靠的职业发展路径。

科肖尔克教授强调语言与文学的兴衰并非自然演进,而是深受政治与制度框架的影响。教授回顾欧洲历史,指出“民族语言”既是民族国家构建的产物,也推动了民族认同的形成。从17世纪到18世纪,德语文学经典开始涌现。科肖尔克教授重申“经典文学”将语言的表达固定化与正规化,推动了民族语言的形成,进而推动了德国认同形成与政治统一。

科肖尔克教授表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文学范式”忽略了德国和欧洲的“帝国”传统。民族国家是边界清晰的政治实体,寻求政治边界、种族边界、语言边界和文化边界尽可能重合。而帝国则是结构松散的政治集合体,中心与边缘之间存在明显的权力不平衡和梯度差异,且缺乏统一的内在凝聚力,这种中心与边缘的不对称性正是帝国权力运作的核心特征。在文化层面,帝国普遍将自身视为种族和语言上的异质实体,这种异质性不仅不会削弱统治,反而在很多情况下有利于维护统治。简而言之,民族国家有清晰的边界,帝国只有“软边界”,相对而言较为开放。

面对德语的教学危机,科肖尔克教授提出打造“作为帝国学科的德语文学”,即语言和文学教学应当突破民族范式,回归帝国历史语境。这里不是说实行帝国主义政策,而是继承帝国的某些正面文化遗产。当代的学习者需要打破以往的民族叙事,突破语言的边界,保持开放性,回归包容的帝国传统。在研究中世纪文学时要重视拉丁文传统,在研究近代和现代文学时注意融入的其他民族语言元素。跨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知识分子共同体“文学共和国”是一个范例。这是德语学习的范式转型,能够更真实地理解德语的演变逻辑与德语研究的价值。

科肖尔克教授的讲座吸引了超过30名同学和老师到现场聆听,近百名观众通过线上会议进行学习。讲座最后,教授与同学和老师们展开交流,回答了有关德语及德国研究的学习、德语文学文化的希腊与罗马传统、北欧神话等非基督教文化对德语文学文化的影响、斯拉夫与日耳曼的关联、欧洲的边界等问题。

2.png

与会师生合影

作者:林梓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