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上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有朋(Adeventus amicorum)”系列第五十七讲在北京大学燕南园66号会议室举行,主题为“一位民间大使的历程”。本次讲座由瑞士人道主义对话中心高级顾问、前亚洲区办公室主任迈克尔·瓦提裘提斯(Michael Vatikiotis)主讲,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生张奕珣主持;与谈人包括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研究部主任、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孔涛,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教授、东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宋清润,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吕晓宇。
迈克尔首先回顾了其独特的家庭背景与学术起点。他父亲出生于巴勒斯坦的一个希腊家庭,后在美国完成学业并成为一名大学教授。迈克尔本计划追随父亲的学术步伐研究中东地区,进入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后却因缘际会转向东南亚语言与历史文化研究,这一转向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他原以印度尼西亚为重点研究对象,但因当时政治环境无法开展实地调研,最终在泰国完成有关北部民族多样性的博士论文,并在研究期间初次涉足新闻行业。
迈克尔曾任《远东经济评论》编辑,他亲历了传统新闻业的衰落,2004年该刊停办,也正是在同一天,他接到来自人道主义对话中心(Centre for Humanitarian Dialogue, HD)的邀请。该组织目前由一批认为联合国需外部支持的前外交官和联合国官员组织,致力于以非官方身份开展冲突调解,迈克尔由此开启了作为“私人外交官”(private diplomat)的生涯。
他特别强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担任驻站记者的经历,为他后来从事冲突调解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掌握当地语言、熟悉历史脉络与文化语境,使他得以快速获得各方信任,能够与政府官员、反叛团体甚至地方社群建立有效沟通。
迈克尔指出,在东南亚的语境中,“受信任的外部人士”(trusted outsider)往往能发挥独特作用。历史上,该地区就有引入外来者担任公正第三方的传统——例如商界聘请外裔会计师以保持账目公正。他结合自身在泰国南部、印尼亚齐等地的调解实践指出,真正的中立并非冷漠疏离,而是必须建立在对当地痛苦与诉求的深刻共情之上。他亦坦言,区域知识的深入有时反而带来认知上的挑战:“越是深入现实,越容易陷入某种悲观。”例如在缅甸和泰国南部冲突中,表面可行的解决方案往往受制于深层的政治文化结构。
迈克尔总结道,他的职业生涯始终贯穿着“从区域研究到实地行动”这一主线。他目前正协助印尼外交部设计基于“自由积极”原则的调解与和平建设战略,并呼吁重启南方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对话活力。在他看来,东南亚的真正韧性在于其文化混合性与政治灵活性,而当前多边主义危机之下,正需由中国、印尼这样的区域大国携手探索新的合作架构与安全范式。
在随后与谈环节,与会者们与迈克尔就东南亚政治中的派系主义、精英动态与媒体角色展开了深入讨论。大家认为,尽管区域内部存在分歧与冲突,但东南亚各国在应对大国竞争、维持区域稳定方面仍表现出显著韧性。多方一致认为,需跳出传统安全框架,通过更具包容性和创新性的区域对话平台,应对跨国犯罪、难民危机和不平等发展等共同挑战。
讲座最后,迈克尔表示,东南亚的生存之道在于其混合性和灵活性——既接纳外部影响,又保持内在文化凝聚力。面对大国博弈和内部冲突的双重压力,东南亚未来的稳定将取决于能否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构建更有效的区域治理模式,并推动形成更具代表性的多边合作架构。与此同时,中国可在支持区域发展、参与冲突预防及协助打击跨国犯罪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与东南亚共同探索可持续的安全与合作路径。
(撰稿人:张奕珣,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