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自2018年4月成立以来,在北京大学校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研究院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五周年院庆为契机,研究院推出“名家沙龙”与“青年沙龙”系列活动,邀请各个学科领域的著名学者和青年学者分享他们的思想精华。
5月19日中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建院五周年系列活动”之名家沙龙第三讲暨“燕南66学者沙龙”第13期“规治地球:殖民与地图帝国主义”在燕南园66号举行。本期沙龙由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宋念申教授担任主讲,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一峰主持,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雷少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张忞煜,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谢侃侃,以及校内多个院系的数位博士后参与讨论。
宋念申教授首先通过考察瓦尔德泽米勒的世界地图、《卡韦略地图》《坎帝诺平面球形图》《王家地籍图》的诞生背景和制图过程,串联起被《托尔德西利亚斯条约》和《萨拉戈萨条约》分割的世界。揭示了资本逐利冲动下的欧洲帝国如何以地图为载体,探查、认知、征服、处置地球地理空间,进而建立新的空间秩序格局。
随后,宋念申教授以《寰宇大观》地图集中的“东印度”和维拉斯科《西印度诸岛描述图》的“西印度”之间的命名冲突为例,揭示如何通过领土的命名,来“创造”空间并宣扬帝国意识形态。“鞑靼地”作为并不存在的政治实体,被强加在已知空间之上并赋予特定地缘政治想象。命名领土与虚构地域作为人为建构地理认知的重要手段,为空间赋予智识理性和秩序,进而依据殖民主义逻辑成为对相应空间行使管辖权的先决条件。宋念申指出,地图测绘不单是科学行为,更为重要的是规范空间的法权行为。西班牙学者维多利亚、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英国法学家塞尔登等人对未知土地和海洋空间所有权与管辖权的论述成为现代国际法的重要源头。
最后,宋念申教授以《帝国联盟:表现1886年英帝国幅员的世界地图》和《美利坚合众国地图:含邻近之英国与西班牙领地》为例,展示出地图彰显与激发帝国伟业之作用。与此同时,美国对波多黎各、美属萨摩亚、关岛等地的实际控制和数百个海外军事基地,又能够完美“隐藏”在标准世界地图中看起来与其他国家相差无几的美国地图之下,霸权得以遮掩。
在讨论环节,章永乐副教授指出,地理空间概念的背后是知识体系和权力结构,理解这一问题有助于加深对区域国别学最基础问题(如区域观念背后的政治主体性)的认知,同时就西方与中国对新土地的不同理解和拓殖冲动进行探讨。陈一峰副教授围绕欧洲制图师的身份背景及地图市场竞争等问题与宋念申老师展开交流。张忞煜老师提出如何理解西方制图学对于被称为“印度”的不同区域(南亚次大陆、美洲、东南亚)的本土知识的不同态度的问题。与会人员还分别就政府和社会对地图权力的争夺,地质勘探图的政治影响力,铁路与航道等对空间秩序观念和国际规则的影响,以及区域国别知识生产如何助力新知识体系建设等问题与宋念申教授进行深入探讨。陈一峰副教授最后指出,宋念申教授的报告激励我们对习以为常的知识进行再思考,相应的反思对推动区域国别学、全球治理和国际法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
文字:山川枝子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