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举办“殖民主义的四种模式及其知识社会学意涵”研讨会

2023年11月1日中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区域国别学新视野”系列研讨第五讲“殖民主义的四种模式及其知识社会学意涵”在北京大学燕南园66号举行。本期研讨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关凯教授主讲,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历史学系教授昝涛主持。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北京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共同举办。

e1984db9b0184bc0a7fd30f5a9b9bace.png

讲座伊始,关凯教授从现有对殖民历史研究文献的阅读谈起,认为当下中国学界对殖民主义研究存在局限性。殖民主义仿佛是一个“筐”,而这个筐的边界便是帝国主义理论。现有研究对殖民主义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市场和经济层面进行批判,关注殖民者的资源掠夺与市场占领,重视资本主义制度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二是从公共治理的视角进行考察,分析殖民地管制的不同方法;三是从种族主义角度研究殖民者的种族观念与其构建的统治合法性。

关凯教授认为,上述对殖民主义的批判不足以真正理解殖民主义的内在意涵,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范式转换,我们还需要其他的视角重新审视殖民主义历史。进而,关凯教授指出,考察殖民主义不能只看殖民者的经济利益需要,而要进一步分析其内在是否有对世界秩序的关怀。根据殖民内在理念的不同,关凯分别列举了殖民主义的四种模式,并以英国、法国、俄国、日本作为代表。

英国、法国的殖民主义是有世界秩序关怀的殖民主义。英国殖民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间接统治,培养大量本地精英,通过法律构造殖民地社会秩序,在被殖民者人口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提供一个新的社会秩序。这与自然法学说所包含的在自然状态中固有的秩序与正义法则相关。法国则用以法国文化为代表的天主教普遍主义去同化异教徒,有强烈的改造社会的愿望,热衷于兴办学校、传播语言;英法两国在殖民过程中都表现出一种对建立世界普遍秩序的关怀。

与之相反,俄国和日本的殖民过程明显没有世界秩序关怀。俄国殖民主义保有强烈的农业社会特征,以大量占有土地为殖民手段。而日本殖民主义包含深刻的危机意识,需要掠夺当地自然资源以补充本土的资源劣势。日本殖民不以商业为单位,而采取整村移民的集体化方式,甚至保留原来村庄的名字。虽然日本也强调扩张,但其并不关心世界秩序,而只要求区分出一个割据政权;日本的秩序意识一直在对抗中产生,存在一种被殖民主义历史实践刺激而来的危机感,没有欧洲这种普遍主义世界秩序观。

5121a7bf35c541658e19a2e3ccc41f88.png

对殖民主义历史的重新审视,还伴随着对西方殖民历史批判的知识反思。关凯教授进一步指出,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西方对殖民主义的批判知识在全世界构成一种压力,就像是殖民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关系。我们需要突破西方批判的局限性,在更高的、普遍性知识的层面上反思殖民主义。于是,关凯教授回到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的礼物交换理论, 试图找到不同于殖民主义的新进路。即使是在殖民过程中,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也存在类似的礼物交换互动。人类社会可以用礼物交换与流动代替更短暂的殖民主义逻辑,把殖民主义放回自己的格子。

最后,关凯教授将中国当前的“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实践纳入讨论视野,在历史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所具有的独特的知识社会学意涵。他认为,丝绸之路的历史实践包含着深刻的中华民族传统基因,具有强大的帮助他国的意愿,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掘这一倡议内涵与殖民主义的显著差异,建立新的知识话语。

随后,厦门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系系主任龚浩群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娟副教授等与关凯教授就上述讲座内容进行了讨论,围绕他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实践的看法和理解、如何界定殖民主义等多个问题交流了观点。最后,昝涛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关凯教授提到的可做普世化表达的价值,也可以归纳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关凯教授实际上是力图以中国为方法,寻求建立某种有自身特色的、尤其是不同于西方经验的普世化表达的路径,他的这样一种与历史和现实的对话方式,是真诚的,也是难能可贵的。与会的其他师生还就殖民历史的相关问题与关凯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

撰稿:尹楷珺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