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道术之间:区域国别研究社会型学术的解潮与结浪——记“领潮行”写作营第一课暨“燕南66优创”第十期品鉴会

11.jpg

【编者按】2022年伊始,世界范围内冲突频发、变化不断。社会型学术是北大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关注世界动态,服务国家战略的主动知识创造。自2022年1月举办第一期燕南66优创团队作品月度品鉴会以来,不断探索,努力将品鉴会打造为培育和推广社会型学术的支撑平台。积小流以成江海,集短文以成大作。

2022年11月13日下午3点,首期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领潮行”写作训练营第一课暨第十期“燕南66优创”品鉴会在线上举办。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翟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林杰教授,世界知识出版社刘豫徽副编审,“燕南66优创”团主理人及“领潮行”学员和百余名关心区域国别学知识创新的成员相聚“云端”,就区域与国别研究社会型学术研究及写作规范展开探讨。

作为第十期“燕南66优创”月度品鉴会,本次会议延续了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社会型学术研究实践的拓展脉络,持续为更多青年学人参与社会型知识生产提供指导。作为“领潮行”写作营第一课,本次会议彰显了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学术团队面临新的时代机遇,对社会型知识生产理论、方法和概念的深入思考,旨在以“三位一体”的知识生产和“普惠大众”的知识呈现建立具有中国气派、北大特色和青年活力的区域与国别研究网络。会议由谭萌博士主持,主要议程包括,张添博士介绍“领潮行”写作营的基本状况;翟崑教授和刘豫徽副编审讲区域国别学社会型学术写作的“道”与“术”;与会者和两位老师就研究和写作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

一、“领潮行”写作营概况

“领潮行”写作营以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燕南66优创”主理团队为核心,联合国内外学术界重要力量及出版界活跃先锋,组建“领潮合伙人”,为参与者提供系统化、精准化、个性化、创新性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写作指导,致力于培育区域与国别研究的新生力量,推动中国区域国别学知识生产的创新与转化。

首期“领潮行”写作营以“疫情时代的数字教育”为核心议题,授课导师包括腾讯公司文化与内容公共事务部副总监陈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吕晓宇、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林杰、世界知识出版社副编审刘豫徽、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主任刘丰蔚和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等人。

自2022年9月发布招募通知以来,首期“领潮行”写作营得到多领域同仁的关注和支持,并收到国内外多所高校和机构青年研究人员的投稿。经审核,目前有来自近20所高校的30余名学员正式进入写作营,接受系统培训。

 二、解潮:区域国别学社会型写作的道与术

开营第一课上,翟崑教授以“解潮”为题,从观、立、领三个递进维度讲解了区域国别学的前世今生及其知识生产的类型,指出“三体文”是青年学人在时代浪潮中构建自我知识体系和创新网络的重要方式。

“观潮势”是青年学人进入区域国别研究的第一步,以了解区域国别学由浪成潮的缘由与经过为前提。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设立是顺势与造势的结晶。在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申请的过程中,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院所坐落的燕南66号院也因此被赞誉为区域国别学学科的诞生地之一。区域国别学的成学之路在于多学科的交叉整合,有赖于辩证处理“画”圈和“破”圈,使之能够持续交叉,不断发展。

“立潮头”是青年学人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应有追求,以定位区域国别学的时代责任推进自我成长与学科建设的双向赋能。诚如“小鸟与大树”的关系,鸟需立于树,树则因鸟而盎然。撰写“三体文”是实现青年学人与区域国别学双向赋能的关键路径,包括以学术型写作为基础、政策型写作为应用、社会型写作为传播等渠道。正是在基础、应用和传播的转化中,研究者有可能养成“龙虫并雕”的秉性和能力。

“领潮行”是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倡导社会型学术写作的旨趣,以均衡道与术为必然要求。其一,青年学人在这个新觉醒年代要心有民众、心有社会;其二,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反劣币驱良币;其三,激发动能,彰显社会型学术的青春创造;其四,要服务社会,以提高学科的能见度和生命力;其五,要从再看世界,到博望天下,再到我和我的世界。

翟崑老师最后以鲁迅先生“愿有英俊出中国”的期盼鼓励青年人,将文章写在大地上,写给全球大众,写进互联互通之网络。

 三、结浪:社会型学术的写作规范

刘豫徽结合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经验,着重阐释社会型学术写作的“修道”路径,推动区域国别学的社会型知识生产“解潮”与“结浪”的循环往复。紧扣“社会型学术”,并从不同角度详细讲解了使作品“悦读”的规范和方法。
 社会型学术是“学”与“术”的结合体。社会型学术之“学”在于以传播和话语权最大化为目的,以共情与共识为途径,以有我与无我为观照,以保持手感与训练手艺为渠道,以关注新动向、找到小切口和撬动大话题为方式。社会型学术之“术”在于让受众在愉悦中享受学术研究的智识,要求题目精彩、开头痛快、逻辑清晰、概括凝练和结尾利落。

玩转社会型学术需在解构与重构、跨界与无界、战略清晰与战略模糊中寻求平衡,做到降维不降质。写作者在面对命题作文和自选作文时,要关注相关命题在传统学术论著、媒体事件点评和官方政策建议的流转,并以此寻求角度、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同时,对于社会型学术来说,以好题目、好封面凸显思维与审美十分必要,研究者应对杂家与专家、通才与专才、行者与学者等多重身份有充分认识,并通过与多主体的互动,在日积月累中不断精进。

使用话语权的艺术和与人工智能赛跑则是当代区域国别研究者的必要关怀。一方面,书写的力量要求写作者知晓资料和文本裹挟的话语关系,也需要写作者通过恰当的方式使文字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数字时代的知识生产者既要警惕被大数据奴役,也要充分发挥人类的能动性,使之生产的知识具有主体性、创造性和独特性。 

两位老师的授课结束后,与会者就社会型写作和商业化信息传播的差异、社会型写作规范与学术型写作模式的关联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老师们强调要将社会型写作置于区域国别学“三位一体”的知识生产系统中予以思考,在扎实的基础研究上拓展视野、创新知识和激活动力。

      首期“领潮行”写作营仍开放少量席位,为有志于“博望天下”的青年人提供平台和机会。写作营第二课将于11月20日下午3点上线,敬请关注。期待与更多同仁一道扬帆起航,面向惊涛骇浪之时代,共逐乘风破浪之焕新!

(作者:谭萌,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