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建院五周年|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举办“有朋(Adventus amicorum)”系列研讨第十二讲之全球秩序危机与中欧知识分子的新议程

2023年11月14日,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有朋(Adventus amicorum)”系列研讨第十二讲在燕南园66号院举办。本次研讨活动的主讲人为博古睿研究院欧洲中心(Berggruen Institute Europe)主任洛伦佐·马尔西利(Lorenzo Marsili),主题为“全球秩序危机与中欧知识分子的新议程”。讲座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法学院长聘副教授章永乐主持。参与讨论的的还有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历史学系教授昝涛,博古睿研究所中国中心(Berggruen Institute China)主任宋冰,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段德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孔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赖华夏,以及卡塞尔大学艺术与经济教授、BI欧洲中心学者由宓。博古睿研究院奖学金办公室主任史淑颖(Jennifer Bourne)、中国中心首席运营官李潇娇出席本次会议。

75dee0b10b8a4045a59d5db4c4cbea1a.png

讲座伊始,马尔西利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西方主导秩序的崩解与新秩序建立的过程之中。欧洲普世主义的终结意味着,从由一种文明(西方)统治的世界秩序转变为由多个权力中心组成的多极秩序,美国霸权衰落是欧洲普世主义终结叙事中的一个侧面。马尔西利援引罗马帝国征服亚平宁半岛伊特鲁里亚人的事例来说明,历史上欧洲曾经经历过权力的流动与秩序的移转,对此有着更为直观的体会。

马尔西利认为,摒弃西方中心论的普世主义,并不意味着应当转向否认共识的相对主义,二者之间并非机械的二元对立关系。世界秩序多极化的背景之下,各个文明要求发展出符合自身传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但这并不意味着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和对话的余地。有鉴于此,必须在普世主义与相对主义找到第三条道路,在多元与共性之间取得相对平衡。例如,人们既可以在西方的规范与契约路径之下理解权利,也可以借鉴中国的礼仪与关系学说理解权利,这表明多元文明能够在价值判断之中找到一定的共性。

欧洲几十年来超越民族国家、实现区域一体化的经验,为当前重构多元世界秩序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启示。中美竞争的观念根源在于,两国仍未摆脱大国利益零和博弈的思维窠臼。在这方面,欧洲为政治和哲学创新创设了一个直观的实验场域,为超越绝对国家主权、走出民族国家至上论提供了独特的历史经验。在当下,欧洲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与历史实体,既要走出原先西方中心论的世界秩序模式,又要创造性地想象新的国际合作、国际法与国际机构形式。克服欧洲国家之间的历史分歧,能够为全球不同文明的融合提供借鉴,助力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讲座最后,马尔西利表达了他对于世界团结的期许向往。马尔西利对世界秩序的发展前景持积极态度,他认为当前“逆全球化”的趋势是各国迈向真正意义上世界团结的必经之路。为了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共同体,人们应当拥抱世界历史、传统、文明与观念的多样性,从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全球化世界。马尔西利认为这是知识分子的天职所在,他呼吁欧洲和中国的知识分子保持长期交流与友好对话,为世界发展的未来愿景贡献力量。

在讨论环节,与会嘉宾进一步讨论了世界秩序的发展前景与中欧知识分子的未来议程。宋冰主任介绍了博古睿研究院的中心分布情况与具体研究议程,分享了研究院为促进中欧知识分子交流所作出的尝试。章永乐副院长介绍了中国思想界对于“共同体”概念的探讨,认为中欧知识分子之间的合作潜力巨大,有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实现真正的文明交流互鉴。昝涛教授从中国近代史经历出发,主张在确立自身主体性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跨文明对话。孔元教授就马尔西利对欧盟一体化的思考发表评论。段德敏、施越和赖华夏三位老师立足于个人经验,分享了他们对当前世界秩序紧张局势的深入思考。由宓教授就昝涛教授的发言提出了一系列思考,并围绕欧洲知识分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反思。与会的其他讨论者也就双方未来研究合作的可能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撰稿:伍雨荷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