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建院五周年|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举办青年沙龙“概念、人群与神话的纠缠——以突厥和突厥语人群为例”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建院五周年系列讲座——青年沙龙第六讲“概念、人群与神话的纠缠——以突厥和突厥语人群为例”于2023年11月29日上午在燕南园66号院举行。主讲人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陈浩。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施越主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昝涛,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部主任张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亚系波斯语言文化专业讲师沈一鸣,世界文学研究所助理教授杨梦,历史学系博士后董雨等多位老师,以及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参与了讨论。

0d4660d46fe04ad199ae5768ea31707d.png

讲座伊始,施越老师回顾了陈浩老师上一场讲座中关于文献传统里的突厥概念,以及19世纪以来西方内亚话语构建对于突厥概念的塑造意义,并提出在方法论层面,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务必要还原术语所在的语境,区分不同语境之下概念的差异,从而为本次讲座进行了导入。

本次讲座内容基于陈浩老师的新作展开。陈老师首先从概念史的理论视角,借助德国历史学家莱茵哈特·柯塞勒克的概念史著作,从方法论上引入体现德国概念史传统的历史主义视角。在概念的分析上,陈老师兼顾美国哲学家洛夫乔伊的范式中强调概念具有跨越国界的流动性,以及斯金纳语境主义中强调概念的含义与周遭环境的互动性,在此基础上对“突厥”等重要概念进行分析。对于书中出现的第二个关键词“全球史”,陈老师则采用了将其同时视为对象与方法的研究路径。

随后,陈老师按照著作的篇章结构,分别阐述了:突厥起源叙事分析;历史语境中的“突厥”;西欧“突厥”与“鞑靼”;中亚“突厥”与“突厥蛮”;西亚突厥语人群的身份纠葛五大板块的重要内容。

讲座重点介绍了该书的研究对象,即从历史进程中剥离出来的概念、人群和神话三重角色,并试图厘清在具体语境下,究竟是概念本身在流动,还是人群在迁徙,亦或是借助神话的介质,让两者表现出了某种同步性。陈浩老师以严谨的学术话语,以“突厥”概念的流变、不分操突厥语人群的迁徙和特定先祖神话的创制,清晰地展现出历史进程中概念、人群与神话三者之间的纠缠关系。最终总结出,在此过程中,历史行为体的能动性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不平等权力关系为前提的概念输出;二是主动利用概念异同和历史资源,以符合现实中的政治预期;三是非自觉的接受内嵌不对称权力关系的概念。

通过陈浩老师的个案研究,诸位老师和同学在讨论环节中,分别从自身学科背景及研究旨趣出发,表达了自身的见解及疑问。大到在中国区域国别学科建设中,如何实现传统研究的学术创新,以及中国主体性问题意识对于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小到对“突厥”概念出处、范围、使用,及衍生概念的再思考。同时,既有对陈浩老师著书过程中,篇章结构如何形成等具体问题的讨论,也有在概念史、学术史等抽象层面,针对研究的方法论经验、概念的塑造与传统政治诉求间重要联系的深刻反思。讲座在热烈的掌声及对陈浩老师新作的期待下圆满结束。

撰稿:沈莎莉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