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共同体:中国与世界”系列讲座第二讲、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青年沙龙第14讲在北京大学燕南园66号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二楼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的研讨主题为“近代西方帝国治理中的法律建构与主权博弈”,主讲嘉宾为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后史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高成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长聘教授施越担任本次研讨的主持人。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法学院长聘副教授章永乐、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袁剑担任评议人。中央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宁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立敏、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刘清源、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姜阳参与讨论。
沙龙分两场展开,在第一场史庆首先以“英国殖民法体系建构与清王朝‘天下’秩序因应研究”为题,系统梳理了19世纪英国殖民法的形成与运作机制。他指出,英国通过《对外管辖法》等法律工具将管辖权延伸至境外,依托殖民部、枢密院司法委员会和调查委员会三大机构实现对全帝国的“法律编码”,逐步统合劳动、土地与资本制度,形成覆盖广泛的殖民法体系。该体系不仅推动英国法的全球化传播,也成为其知识生产与治理实践的核心支撑。在对比清王朝“天下秩序”时,史庆聚焦1866年《招工章程条约》,分析中西方在全球秩序想象上的冲突,指出清廷试图在保持自身礼法体系的同时与西方殖民秩序共存,但最终因文明等级论和殖民利益的排斥未能实现真正重叠。
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章永乐在评议中提出,英帝国的知识生产与殖民治理密切捆绑,其国内政治的平稳转型得益于海外殖民对矛盾的外部转移。他强调,中国传统的“天下”体系允许多重秩序共存,而与西方主权观念的单维排他性发生根本冲突。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袁剑则建议关注秩序重叠区域(如香港、西藏)的治理实践,提议通过提炼非殖民化原则,凸显中华文明与西方殖民逻辑的本质差异,为中国当下的全球叙事提供历史依据。
在第二场,高成圆以“两面‘国旗’:塞浦路斯治权与主权的分离(1878-1923)”为题,探讨英国通过1878年《塞浦路斯条约》从奥斯曼帝国获取治权,并在一战后正式兼并塞浦路斯的过程。她分析了这种“治权-主权分离”状态对塞岛的多重影响,包括加重民众经济负担、改变传统社会结构、激化希土两族认同政治,以及促成“泛突厥主义”在地中海地区的萌芽。
在评议环节,袁剑指出,塞浦路斯是英国“埋雷”策略的典型代表,对理解殖民帝国的“撤退问题”具有参照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泛突厥主义”的地中海源头。章永乐进一步强调,塞浦路斯案例揭示了不同帝国逻辑间的不可通约性,西方殖民秩序通过固化族群边界破坏原有多元社会结构,在这一背景下,包括“宗主权”在内的概念与制度充分表明了半殖民地状态下自主权被侵蚀的事实。因此,可以将塞浦路斯案例进一步提升,“以塞浦路斯为方法”,与更高层面的理论问题相联系,如帝国秩序转型、主权建构和意识形态生成等。
进入讨论环节,参会师生围绕讲座内容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施越老师就奥斯曼时代塞浦路斯对奥斯曼的重要性问题与高成圆展开讨论。李立敏老师就帝国的概念问题与两位主讲人展开讨论。姜阳老师从英帝国对墨西哥的治理变化出发,思考了后殖民小国在帝国竞争中的生存策略与外交选择问题。宁雅老师讨论了陆地帝国和海洋帝国的划分问题。
两位主讲人对上述讨论逐一进行了回应,本次研讨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