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博雅德信工作坊举办第十七工作间——欧美社会与文化的人类学田野考察

工作坊第17工作间.jpg

2月25日,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雅工作坊第十七工作间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欧美社会与文化的人类学田野考察”,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10余名专家学者就欧美人类学田野考察进行了深入探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主持会议。

中国人类学的海外社会田野作业已经在世界各地展开,其中相对集中的一个区域是欧美社会。这对于中国人类学、中国社会科学的区域国别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真实的人、现实的社会进行调查,是社会科学的首要工作。欧美人类学对于他者的研究当然包括对于中国社会的参与观察,当前我们也开始形成深入欧美社会实施参与观察的创新团队。我们从欧美人类学的凝视对象,转而成为凝视对方的知识主体,由此奠定了知识生产的一种新型关系。让这种新型关系发挥社会科学的价值,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讨论的议题。

在研讨会上,参会学者结合自身田野考察经历,从不同角度分析和呈现欧美社会的文化和社会表征。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强副研究员通过对俄罗斯东正教堂和文化宫展开考察,研究俄罗斯乡村公共空间的嬗变过程。他认为,社会转型是后社会主义民族志研究的核心命题,也是当代俄罗斯社会研究的重要议题。东正教堂和文化宫是最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制度下,二者的兴衰废立成为百年以来俄罗斯乡村社会转型、重构的缩影,是俄罗斯乡村社会变迁的表征。

重庆大学梁文静老师以美国中镇仁人舍为个案,对美国公益组织的道德经济进行深入分析。公益组织的道德经济主要由中上收入阶层的一部分人发起,同时接受和采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实质上属于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市场经济需要公益组织的道德经济与之相配套。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尚文鹏老师围绕社会再生产中人的塑造这一核心议题,聚焦美国波士顿地区的在家教育。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刘谦副教授分享了在美国费城城中心贫困社区一所公立学校中开展田野考察的经历。来自瑞典、波兰的两位留学生分别就瑞典萨米人和主流社会对山川观念的冲突,以及波兰的华人社会研究进行田野考察成果分享。

最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高丙中教授对人类学田野考察的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长期以来,世界人类学基本上就是欧美人类学,主要是欧美学者对于非西方人群的观察研究。中国有人类学已逾百年,但是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以欧美社会为对象的调查研究。最近十多年,中国人类学在勠力开创海外民族志的新天地的过程中,积累了二十多项以欧美国家的具体社区为参与观察对象的研究成果,成为复数的世界人类学(world anthropologies)的一支生力军,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的世界社会调查的一个先遣队。人类学研究他者,终究还需要把他者转化为对话的伙伴。中国与欧美的同行在知识领域成为对话的伙伴是两个社会成为伙伴的思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