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举办“帝国、民族国家与全球秩序想象”研讨会

12月2日上午,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主办的“有朋(Adventus amicorum)”系列研讨第三十九讲“帝国、民族国家与全球秩序想象”在Zoom会议线上举行。本期研讨会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和历史学杰出教授安东尼·帕戈登(Anthony Pagden)主讲,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段德敏主持会议,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陈一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李海默担任评议人参与讨论。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共同举办。

e72c696425a343f7b809e8f16dbdd648.png

安东尼·帕戈登从历史和未来两个层面讨论了帝国、民族国家以及未来的世界秩序。其一,他回顾了民族国家的起源和人类政治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数千年来,大部分人类并非生活在今日人们所熟悉的民族国家之中,而是生活在庞大的多民族、多文化,并且通常是多宗教的政治体中。这些政治体通常被称为“帝国”。帝国不仅比任何其他政治形式都持续的时间更长,它们还塑造了现代世界的地理格局,如罗马帝国与现代欧洲、伊朗与古代波斯、现代中国与唐朝的地理格局之间的密切关联。此外,帝国实际上是多个国家的结合,只在理论上处于一个帝国控制之下。帝国时代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逐渐瓦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则达到了顶峰。

其二,安东尼·帕戈登对未来可能的世界秩序提出了新的设想。他认为,未来的世界秩序形式并非是过去常常出现的全球帝国或世界政府的形式,也不是若干相互竞争的全球超级大国的形式,而是全球国家联邦(Global Federation of States)的形式,是一个“万国之邦”(Federation of Federations)。安东尼·帕戈登提出了作出这一设想的三个原因:不断国际化的生活环境,被不断分割的国家主权,以及需要各国合作共同面对的全球议题(如气候变化、难民问题等)。他强调,未来的世界秩序应仍然是一个以国家为基础的世界,但这些国家是区域联邦的一部分。安东尼·帕戈登进而转入对“万国之邦”秩序下国际法的讨论,引入汉斯·凯尔森对国际法的论述思考全球司法系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讨论环节,评议嘉宾与安东尼·帕戈登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章永乐提出如何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邦联等制度形式,陈一峰对国际法形式和联邦结构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提问,李海默则引入了自然法的话题。安东尼·帕戈登对评议问题分别进行了回应。最后,段德敏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更进一步的学术交流提出了展望。


撰稿: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  尹楷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