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区研院主办“跨大西洋关系中的欧洲与德国问题”研讨会

2025年3月17日下午,“跨大西洋关系中的欧洲与德国问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燕南园66号院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中国世界政治研究会主办,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担任本次研讨会主持人。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段德敏、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罗天虹、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陈晓航、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讲师黄颖以及北京大学全球互联互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韩卓希等人参会。本次研讨会聚焦跨大西洋关系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德国可能发挥的作用,旨在进一步深化对跨大西洋关系以及全球格局变动的思考。

3db8be1d750c495cb548fc54ecc62fd6.png

与会专家认为,跨大西洋关系在对安全与威胁的认知层面,正经历着自战后八十年来最为根本性的变化。但到目前为止,美欧关系尚未出现本质上的动摇,当下双方更多是策略上的较量,而非战略上的决裂。

崔洪建老师指出,欧洲目前正置身于跨大西洋关系变动的“应激”状态之中。特朗普2.0时代,美国可能会逐步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减少或取消对俄罗斯制裁,这导致欧洲人进一步认识到要自立、自强、自主,但其寻求自主的行动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

罗天虹老师认为,就目前情况来看,欧洲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和发言权。尤其是,欧洲已经在考虑俄乌冲突停战的措施。同时,俄乌冲突的终结有可能成为消除中欧关系改善路上最大绊脚石的关键因素。

段德敏老师认为,全球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中欧对世界的认知框架存在很大差异,这导致了双方在实践上产生诸多分歧。中欧彼此之间需要进一步开展务实合作,来夯实双方关系基础。

黄颖老师提出,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导致德国再次军事化。德国未来会持续恢复和强化自身在欧盟内部的领导力,在欧洲秩序重塑的进程中扮演引领角色,其他国家对于德国的疑虑值得深入关注。

章永乐老师探讨了波兰与土耳其这两个影响欧洲当下局势的支点国家所发挥的作用,探讨了波-美、波-俄关系以及土-美、土-欧关系的现状,认为需要持续关注两个国家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陈晓航老师分析了乌克兰危机背景之下俄罗斯与拉美、非洲之间的关系,指出这场冲突凸显出全球南方多数国家的立场。而当下乌克兰危机的转折,则使得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处于受到激烈冲击的状态。

韩卓希老师认为,俄乌冲突导致的欧洲防务自主可能致使北约重新对自身进行定位,该机制可能面临弱化的趋势。

章永乐老师在会议总结环节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贡献,认为本次研讨会推进了对跨大西洋关系的认识,期待由此形成的进一步成果,能够对我国欧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作出实质性贡献。


撰稿:韩卓希 北京大学全球互联互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