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博雅德信工作坊第三十二工作间——危机连连:欧洲一体化诸问题及其背景

欧洲危机.png

5月5日,中国欧洲学会欧洲一体化史分会主办、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承办的欧洲一体化线上学术研讨会举行。此次线上研讨会的主题为“危机连连:欧洲一体化诸问题及其背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室主任、欧洲一体化史分会副秘书长刘作奎主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洲面临多种挑战,给一体化进程带来了严峻考验。会议上,专家学者就欧盟及其成员国应对化解各类危机的方法、推动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动力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欧盟是“民族国家的行为共同体”
  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欧洲一体化史分会会长钱乘旦为会议致开幕辞。他表示,一直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便是国内欧洲研究的热门话题。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的背景下,欧洲各国应对此次疫情的措施,未来欧洲走向等议题有深远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钱乘旦认为,欧洲一体化不是超越民族国家,而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互动方式。在他看来,欧盟是“民族国家的行为共同体”,这种提法反映了欧盟的性质。在国际事务方面,欧盟给每一个成员国提供了协商的平台,通过某种机制达成行为共识。钱乘旦表示,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有福共享,有难同当”。但是,就目前欧盟的状况而言,各国有福可以共享,但是有难很难同当。特别是三月份欧洲成为疫情的“震中”时,不同国家无法达成应对疫情的共识就是典型的表现。
  欧洲一体化史分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沈雁南认为,二战后,欧洲国家建立欧共体只是采取了新的合作方式,包括今天的欧盟也是如此。这种合作并不是寻求建立统一的欧罗巴国家。
  欧洲一体化面临诸多困境
  会上,欧洲一体化面临的困境是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认为,欧洲一体化近年来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第一,成员国的增加对于欧盟来说是个双刃剑。东扩使得欧盟影响力扩大,但国家之间的差异也在增加,各国拥有不同的利益,要实现统一的主权让渡十分困难。比如,新入盟的中东欧国家在难民问题上与“老欧洲”的分歧非常明显。同时,欧盟内部原有的利益差异不仅没有趋同反而更加分化,这突出表现在南欧国家和北欧国家之间,新冠疫情使得这一分歧进一步显露出来。第二,民粹主义上升。第三,发展动力不足。
  沈雁南认为,欧洲一体化的困境在欧洲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核心成员国退出欧盟。英国脱欧让欧盟的未来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其次,各种危机相继影响欧洲。比如,欧债危机、经济危机、难民危机、民粹主义对欧洲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南北矛盾和东西矛盾影响了欧洲各国的团结,一些成员国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最后,欧洲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二战结束后的国际环境有巨大的差异,进一步影响着欧洲的安全。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洲一体化史分会副会长陈晓律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欧洲一体化的困境:第一,版图的界定。争议的问题集中在于俄罗斯和土耳其是否属于欧洲。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两个国家处在欧亚板块上,是欧亚两个大洲的交界处。从文化来看,俄罗斯、土耳其与欧洲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诸多因素让欧洲版图的界定更加复杂。第二,成员的界定。除了成员国资格外,外来移民是否属于本国公民,可否享有和本国公民相同的待遇都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充满争议的话题。第三,如何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欧洲一体化的目的是确保欧洲各国的和平。随着国际形势愈加复杂,大国竞争愈加激烈,如何确保本国安全,如何与大国展开合作是欧洲国家今后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陈晓律看来,在开放的世界中,欧洲国家不应该保持消极态度,而是要积极地与大国开展合作,促进互利共赢。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雷建峰从科技革命的角度分析了欧洲一体化面临的挑战。在他看来,历史上欧洲的发展离不开工业革命,欧洲一体化亦如此。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欧洲明显跟不上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节奏,再加上科技、市场还有劳动力缺失,极大冲击了欧洲国家和民众的信心。随着美国和一些新兴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发展,欧洲在全球竞争中的劣势更加突出。雷建峰还认为,科技方面的削弱导致了欧洲凝聚力的减弱。
  欧洲一体化前景仍旧乐观
  虽然欧洲一体化进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专家学者均对其前景保持乐观。他们认为,欧盟目前面临的挑战不会让欧洲国家分裂,欧洲一体化的延续对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对欧盟前景的分析提出了三种可能:第一,出现一个双速欧洲。一部分欧洲国家会在一体化道路上先行一步,其他国家则行进在慢轨道上,或等到合适的时间再加入快车道。第二,自愿联盟。不同国家会在不同领域,根据各自不同利益和兴趣形成自愿联盟。第三,欧盟将维持目前发展现状。他认为,上述几种可能性都会存在。谈到今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冯仲平认为,找到发展的新动力是推动一体化前进的关键。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贾文华认为,近年来,欧盟成员国利益冲突加剧给一体化进程带来了阻碍。他同时表示,成员国利益冲突可能给体制带来冲击,但不会导致一体化垮台。他认为,欧盟需要针对不同国家的状况,还有欧洲面临的不同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和现有的能力去逐步解决问题。国与国之间需要建立协商机制,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合作。
  沈雁南认为,欧洲一体化会继续发展下去。他表示,欧洲一体化符合全球化的潮流,只是一体化的形式和内容会发生变化。同时,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利益都能够在一体化框架下得到满足。如果脱离一体化框架,这些国家很难独立地在世界舞台有所成就,因此不会有明显分裂。他还认为,未来不同国家可能会有重新组合,这是一个发展趋势。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欧洲一体化史分会副会长徐蓝表示,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几乎同步发展,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因此,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对欧洲一体化的现状,徐蓝认为,欧洲国家在平等、互动、交融中发展,这三个因素反映了欧洲一体化的本质。目前,欧洲国家有不少互动,但利益冲突很难让各国交融。因此,如何促进各国交融是解决一体化问题的关键所在。徐蓝表示,未来欧洲一体化的走向取决于主权国家让渡,这是欧洲一体化的张力。不同国家让渡方式、内容及对让渡的接受程度将起到关键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欧盟需要重视的是如何构建一个可以保护国家主权、符合广大欧洲国家利益的框架。
  《外交评论》执行主编、外交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瑞表示,一体化使欧洲主要国家发展更快,给一些中小国家也提供了满足利益需求的平台,因此对一体化不应该持悲观态度。对世界而言,一个团结的欧洲不但有利于稳定世界和平,而且对全球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外交学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赵怀普认为,欧洲一体化不会完全陷入到停滞状态。虽然多重危机与挑战影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及欧盟发展,但欧盟现有的实力、欧洲的制度安排、广泛多领域共同政策以及诸多灵活性的措施,使得欧盟仍然具有应对危机与挑战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制度工具与政策措施。
  多方面、多角度加强欧洲研究
  除欧洲一体化议题外,如何深化国内的欧洲研究也是专家和学者探讨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员姜南从欧洲各国政府应对疫情中发现,不同国家应对疫情的方式反映出各国的国情、文化及心理素质差异。这三个方面将影响欧洲研究今后的发展。
  陈志强分析了欧洲的两种发展模式。第一个是盎格鲁-萨克逊模式(Anglo-Saxon model)。这种模式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基本理论依托,尤其突出自由竞争,强调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劳动者享受有限的法定劳动所得和社会福利。该模式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代表。第二个模式是莱茵模式(Rhineland Capitalism),这个模式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状况提出发展策略。陈志强认为,大部分欧洲国家都是莱茵模式的倡导者。如何研究二者对欧洲发展的影响、如何发现二者发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今后值得探讨的话题。
  为了对欧洲一体化做进一步研究,贾文华认为,研究欧洲一体化现状不能够只关注留欧派和脱欧派,中间派的想法也需要做进一步研究。了解中间派是今后欧洲一体化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陈志瑞认为,未来欧洲研究可关注三个方面:第一,对欧洲研究需要重新认识。特别是脱欧后英国和欧洲的关系建构。除此之外还应注重对欧洲疆域的梳理,包括法律、文化、心理、情感等多方面维度的研究。第二,国际关系维度。他认为,未来需要关注欧洲内部的变化。目前,欧洲一体化正在向地区化和碎片化发展。这些方面是今后值得关注的问题。从全球来看,欧洲与大国关系建构及交流合作在未来值得研究。第三,注重跨学科研究。未来应该在不同学科领域对欧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
  徐蓝从全球史研究的角度出发认为,全球史反对西方中心论,强调横向互动。她认为,欧洲一体化是全球史发展最好的体现,通过全球史研究欧洲一体化将会带来更多新的观点、新的理论。
  钱乘旦为会议致闭幕辞。他表示,今后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欧洲一体化,通过不同时期不同的状态去分析,才会有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评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想 原标题:北大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举行线上研讨会 学者聚焦欧洲一体化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