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下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 “有朋(Adventus amicorum)”系列研讨第五十二讲“当代国际关系中的情感政治与情感地缘政治”在北京大学燕南园66号院举行。本次讲座由美国罗格斯大学法学院法律与全球事务杰出教授让-马克·科考德主讲,他曾于2003年至2011年担任联合国大学驻纽约联合国总部办公室主任。科考德教授已出版17部著作及逾100篇文章,研究领域涵盖法律与政治理论、国际法、国际关系、比较政治与比较法和政治心理学等。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主持,参会嘉宾有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段德敏,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研究部主任、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孔涛,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陈一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曹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吕晓宇,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杨梦,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陈晓航。
让-马克·科考德教授近期研究聚焦于国际体系的本质、国际秩序的演变等主题,本次讲座重点介绍了国际生活中情感和激情的本质,及其对国际秩序(国际法)的影响机制。科考德教授首先发问“为何情感、暴力与冲突在当代政治中愈发重要?”,指出负面情感(仇恨、怨恨、嫉妒、偏执、缺乏尊重)对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有破坏性的负面影响,在政治层面可能转化为种族主义、排外主义等具体表现。科考德教授阐发了四个问题:负面情感和激情如何在社会群体中形成?它们如何塑造国内和国际的社会格局?应该如何培养积极的情感,政治体制中如何体现情感调节?科考德教授认为政治体制与价值观和情感密切相关,每个法律和政治体制都对应着相应的“情感体制”,甚至会利用特定类型的情感体制。进一步地,如何确保与正义和人民需要相关的政治情感和激情,在政治体制的结构、波动和塑造中占主导地位?科考德教授以革命为例,指出民众在发起革命时对当权者的统治感到不满,充满愤怒、沮丧和怨恨,这可能导致新的政治体制也陷入这些负面价值观,但同时也具有积极的情感和激情,期待建设更美好的世界。
科考德教授以情感和激情与价值观的联系作为切入点,理解当下世界愈加紧张的局势。首先,当今情感和激情对西方民主政治危机的影响是什么?欧美很大一部分民众认为自己被西方温和的全球化进程抛弃,过去50年美国的民主制度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挫折感、愤怒和民粹主义。二是领导人的个性,尤其是情感个性,在国内和国际政治结构中如何作用?以特朗普为例,科考德教授认为他的自恋需要不断被赞美,这是不安全感的表现。特朗普的政策看似基于理想主义或国家利益,但实际上更大程度上与其个人心理有关。三是情感维度如何影响国际关系?当今的紧张和冲突仅仅是地缘政治利益的冲突,还是基于情感体制、怨恨、负面历史记忆等因素?例如德国对以色列的无条件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与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和愧疚感有关,科考德教授借《功夫熊猫》“师傅”的教导指出,与他人和平相处的方式是首先找到自我“内心的平静”(inner-peace)。
科考德教授认为在思考时需要将情感与认知联系起来,不存在传统哲学所认为的“冷认知”;情感往往更被动、反应性,而激情在参与世界的过程中更主动;情感总是与价值观相关联,价值观和权利决定了期望,期望是否实现会影响所体验的情感。科考德教授讨论了受害者心态、对死亡意识形态的崇拜等案例,并强调民众的情感常常被领导人塑造,领导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政治秩序的走向,而相互尊重等积极情感和激情可以催生在国际竞争和文化差异背景下的合作、培养国际团结感,证明以正义为导向的世界政治比以恐惧和利益为导向的更有成效。
在讨论环节,陈晓航老师提出情感分析材料的选取问题,并以特朗普对华态度的矛盾性为例,探讨了复合情感对决策的影响机制。吕晓宇老师在此基础上提问政治家情感表达中表演性与真实性的界定难题,以及政治是否可理解为情感管理的艺术。杨梦老师从以色列与犹太人相关问题出发,就“受害者心态”提出问题。在方法论层面,孔涛老师提出情感定性研究中的价值判断问题,包括情感动员的合法性辨析以及积极情感是否天然具有道德优越性等哲学思考。陈一峰老师讨论了情感体制和政治风格的关联,以及从情感问题观察现代政治的局限性。曹寅老师补充了英国殖民扩张中的“受害者心态”,并就西方民主制度是否存在依赖负面情感动员的缺陷提问。段德敏老师补充理性对话必须建立在尊重这一情感的基础之上。最后,章永乐老师感谢了科考德教授的分享,并在总结中进一步强调了情感以及对情感的叙事的历史性,期待科考德教授最终完成的作品。研讨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