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建院五周年|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举办青年沙龙“苏联工业化的历史印记基于哈萨克斯坦和亚美尼亚的田野证据”

2023年12月22日下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青年沙龙第7讲“苏联工业化的历史印记:基于哈萨克斯坦和亚美尼亚的田野证据”在燕南园66号院举行。本期沙龙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候选人彭柳主讲,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施越主持,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费海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康杰评议。

2357e8d9516144e48701c115dd87658a.png

本期沙龙主讲人彭柳围绕他在哈萨克斯坦与亚美尼亚两国的实地调研经历,探讨苏联时期的工业化如何影响当下后苏联空间的公众意见与政治态度。

彭柳将这种研究归为政治学中的历史遗产研究。他观察到,前苏联工业区的居民在今天存在着一种“铁锈带”的独特政治文化,他假设在苏联时期作为体制内相对受益者的工人阶级在经历了解体后剧烈的身份地位下降后,会产生一种对苏联制度的怀旧情绪,并更加热衷于参与政治讨论,这一假设在他的实地调查中得到初步证实。

彭柳利用工人党员占本地党员的比例来识别一个地区的工业化程度,并以受访者距离苏联时期大型工厂的远近来预测其政治态度。调查后发现,距离工厂越近的受访者,对政权的信任程度越低,越期望再分配与平等的经济关系,越倾向于参加游行示威与罢工,并且越热衷于参加政治讨论。因果机制的建立主要通过档案材料与口述史研究来完成,一方面彭柳通过档案材料考察苏联工厂职工的工资收入、福利设施及其在解体后的变化,另一方面通过实地访谈的形式了解工厂职工工作与生活状态的变化。研究的初步结论是,苏联老工业城市的居民获得了相对有特权的物质生活,这与解体后生活条件与地位的衰退形成了对比,由此在这些铁锈带工人之中产生了一种愤懑情绪与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这为当下欧亚地区的政治社会舆论撕裂提供了一种解释。

接着,彭柳交流了他在哈萨克斯坦与亚美尼亚进行田野调查的心得体会。在档案研究方面,他详细介绍了查档流程,并指出后苏联国家中档案信息的可得性存在着差别,波罗的海三国的档案可得性最强,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其次,哈萨克斯坦再次,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相对较难。在哈萨克斯坦,部分地方档案馆有着比中央档案馆更为便利的查档条件。在实地访谈方面,彭柳认为要注意政治话题的敏感性,同时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大概率能获得受访者比较积极的回应。他指出,作为中国学者在欧亚地区进行的口述访谈与欧美学者相比存在着微妙的差别。

在讨论环节,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费海汀认为,这项研究体现了彭柳扎实的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外语调研能力和人文素养,研究内容与方法体现了鲜明的学科感与现场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康杰副研究员指出,彭柳的报告内容翔实,研究方法多元,建议可以在此研究基础之上往国际关系方向再做思考延伸。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但杨老师认为,彭柳对自己研究的内容与方向有着清晰的感知,他对铁锈带工人的共情为这项研究增添了吸引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董雨指出,对后苏联空间的人们“对苏联的怀念”进行系统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乌兰就哈萨克斯坦的实地田野调查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见解。最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施越认为,彭柳的研究关注到亚欧大陆内陆工矿业城市民众在冷战结束后全球化潮流之下共同的生存困境。他指出,学术研究重在保持好奇心与诚实,彭柳的文献工作与口述访谈的实地经历十分宝贵,值得各位博士生参考借鉴。

撰稿:张庭颢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