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晚,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区域国别学新视野”系列研讨第三讲“全球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现状与我国产业展望”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C105举行。本期研讨由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党委书记王源教授主讲,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雷少华主持。
首先,王源教授介绍了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集成电路科学发现于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威廉·肖克利、约翰·巴丁和沃特·布拉顿三人发明了晶体管。随后,德州仪器的杰克·基尔比和仙童公司的罗伯特·诺伊斯分别发明锗基和硅基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最早的工程实践以英特尔公司发明出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DRAM存储器和CPU为标志。中国的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诞生于北大的“昌平200号”,北大微电子人在王阳元院士带领下发明了1024位的DRAM存储器。
随后,王源教授讲述了全球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集成电路是现代工业的“粮食”,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同时集成电路也深受市场的驱动和牵引。现在的集成电路包括制造业、设计业和封测业,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但集成电路在拉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缺少高端人才的问题。王源教授指出,现在已经进入真正的后摩尔时代,未来集成电路将重点围绕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等应用场景对于芯片智能化、高算力、高能效的需求等方向发展。但目前集成电路芯片更新迭代能力逐渐落后于AI的需求,在算力上也存在仍未解决的功耗高、成本高、智能水平低的等问题。
接下来,王源教授就我国集成电路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目前我国仍面临着高需求、低产能的现状,同时在集成电路人才需求和有经验从业者的缺口都比较大。我国在芯片设计、制造工艺和封装测试等产业链环节都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域外大国也通过各类协议对我国产业进行精准封锁,中国集成电路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尽管美国对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进行了全方位管制,但我国对集成电路产业长期以来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提供产业政策支持,助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最后,王源教授讲述了未来技术方面的趋势和展望。尽管现阶段美国依托高科技企业在AI算力方面掌握了绝对的霸权,但中国仍有着依托庞大数据资源带来的潜在优势进行突破。我国的集成电路也将采用新器件、新计算、新架构、新集成等技术弥补算力差距。最后,王源教授还鼓励道,“神硅虽寿,犹有竟时,路长道远,诸君共勉”,我们现在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也是危机与机遇并存,坚定信念,我们一定可以突破困境,取得胜利。
在讨论环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雷少华就美国政策打压和芯片封锁制裁等问题与王源教授进行探讨。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昝涛指出,王源教授的科普讲解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方向,也激发区域国别学更多的思考。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认为,美国的芯片封锁实际上是美国的全球霸权体系在技术上的体现,各区域国家与这个全球霸权体系之间的互动,是区域国别学当然的研究对象,而中国的突破带来的示范效应有可能如何推动国际秩序的演变,值得进一步研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施越就美国算力转化为实际产业与中国如何利用数据优势实现弯道超车等问题与王源教授进行讨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忞煜助理教授就印度发展集成电路和第三世界是否会在技术迭代、优势集中的情况下被集成电路产业排除在外等问题与王源教授进行了交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封凯栋老师就从美国视角看待封锁芯片事件与王源教授进行了交流。与会的业界人员及师生还与王源教授就企业战略规划、技术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撰稿:张奕珣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