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北京大学第二届“博望天下”区域与国别研究博士生论坛圆满落幕

2022年4月16日,在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成立四周年之际,为鼓励广大区域与国别研究青年学者探索新理论、形成新方法、开拓新范式,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顺利举办北京大学第二届“博望天下”区域与国别研究博士生论坛。论坛由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学生自主发起、自发组织,秉承开放交流、求实创新的理念,是青年博士研究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学生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院长、教授李洪峰,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教授、昝涛长聘副教授、王锁劳副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施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谢侃侃,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庄宇,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杨梦,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后谭萌、杨体荣、于婉莹出席本次论坛。本次论坛以“青年和区域与国别研究:新视角、新理论、新路径”为主题,下设俄欧亚、中东、东南亚和非洲四个地区分论坛,校内外师生200余人参加。


268ca50fc0ff442ab1334b25479c1992.jpg

论坛开幕式线下会场

6b05d85408134e53b17e336fe525e6f6.jpg

钱乘旦会见袁鹏

1c26992bcc634b6f85ab0fb91eaf5ba4.jpg

论坛开幕式线下会场


上午9时,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钱乘旦致开幕辞。钱乘旦首先对线上线下参会的校内外师生与嘉宾表示欢迎。他表示,今年论坛涉及主题广泛、收集投稿多元、学科涵盖全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钱乘旦最后希望本次论坛能够为国内有志于从事区域与国别研究的青年学子和年轻学者提供充分交流的平台,共同促进我国区域与国别研究学科的长久发展。论坛邀请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做主旨报告。他从学科背景、学科范式、学科交叉等角度和与会师生分享了自己对区域与国别研究的思考。袁鹏谈及目前国内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困境,认为区域与国别研究不能被“关系”牵着走,区域国别研究不是研究国际关系,青年学者要沉心静气、专注于研究对象国或地区的具体情况;区域与国别研究也不应只关注热点问题研究,应该聚焦于一国、一地的基础研究、全面研究。同时,袁鹏提出了对区域与国别研究博士生的建议,在校生应细致学习研究对象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历史、人文、政经等多领域的基础情况,不要只关注时事动态,忽略基础研究;在英语之外应掌握研究对象国语言,以获取一手资料,并尽量前往研究对象国开展实地研究和田野调查。此外,袁鹏还浅谈国际关系、区域与国别研究、国家安全三者的关系,区域与国别研究是基础,国际关系是联结,而国家安全是最终目标。开幕式最后,现场嘉宾就同学提出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学科交叉、地区研究属性等相关问题做出详细回答,令同学们获益匪浅。随后,俄欧亚、中东、东南亚和非洲四个地区分论坛同步进行。


deba46de8aaa482aa7e676a3d4130366.jpg

钱乘旦致辞

c33241ece84141999d1a86a80449b311.jpg

袁鹏做主旨报告


在俄欧亚分论坛上,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学生王陈昊志以俄罗斯国家和高校颁布的法令法规文件为基础,分析比较了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校长的产生办法和职责范围。盛华玺从杜金的地缘政治思想及其背后的第四政治理论入手,来理解俄罗斯的复兴和不同国际秩序间的对立统一。王耀正探讨了日本对中亚的政府开发援助如何在政治性、经济性与社会性三种属性之间的取舍。中共中央党校的刘志谈及美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对俄的“长臂管辖”、俄罗斯所采取的反制措施以及借鉴意义。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宋佳欣从“政府—媒体—社会”的互动视角切入分析了哈萨克斯坦疫情防控中哈国官方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不同作用。徐睿迪梳理了哈萨克斯坦对于劳务输入的治理措施,并分析了中哈两国进行劳务合作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意义。王凯华从组织概况、组织结构、成员管理三个方面解析了哈萨克斯坦“青年祖国”的组织体系,再通过分析“青年祖国”与“祖国之光”党的关系阐述了该组织的运作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聂志宏分析了乌兹别克斯坦的对外贸易结构,以及对外贸易政策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调整的巨大影响。上海海事大学的栾宇和周雁琳在主要环北冰洋国家的主张的基础上探讨了北冰洋海洋权益争夺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孙倩研究了制裁冲击之下的俄罗斯数字化转型,将俄罗斯的应对方式分为主动政策和被动政策。武汉大学的马晨晨从国际法的角度讨论了俄乌冲突对中俄国际法实践的影响。


1ed60b87e4444b7cbd0461283f5c6269.jpg

俄欧亚分论坛线下会场


在东南亚分论坛上,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石有为对东南亚国家的产业政策进行分类,并结合产业相对成熟度理论和新国家主义理论给出了分析政策制定差异的理论框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尹珂聚焦东南亚研究所(ISEAS),以此探讨在新加坡,知识生产与政治互动之间的关系。中山大学的吴耀庭以印度尼西亚为例,研究了中等强国视角下的“疫苗公平”外交。复旦大学的栗潇远从政党建设与自主政 策的角度切入,探讨了不同历史阶段下印度尼西亚的工业化进程。中国政法大学的李曾桃子从法理的角度探讨了越南是如何在南海问题上建构话语体系和塑造话语权,并在总体上达到了“以弱欺强”的效果。中国人民大学的张奕凡从自身实地考察获得的材料入手,分析了缅甸969运动和佛教民族主义。中国人民大学的周超探讨了印度的“地主—家族”复合体,并试图归纳当代印度“封建制民主政治”的生成逻辑。云南大学的胡月的研究聚焦于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及其实践探析。清华大学的缪斯选取了吴哥历史上的五位跋摩作为时间节点,从合法性、宗教神圣、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以及应对挑战五个角度讨论了神圣吴哥的世俗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吴玉娇以朝鲜的《独立新闻》为史料,研究了社会进化论影响下的朝鲜半岛近代开化期清、日形象建构。暨南大学的平兆龙从越南政府的优惠政策、明乡社重视教育、明乡学子自身的努力着手,讨论了18191919年间明乡人在越的科举考试。中国人民大学的杨于森对比研究了满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受到的国家干预,并且将满铁内部投资在铁路上的分布情况作为日本官方干预的新的历史证据。


15f85fc71c294995818eb21bc8a1ee19.jpg

东南亚分论坛线下会场


在中东分论坛上,清华大学的杜普从战略背景、以及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的角度分析了当前中国中东政策的发展与走向。西北大学的邵煜的研究认为以色列农业发展奇迹在于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正确的发展战略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以及一套符合以色列国情的农业现代化管理体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马小东分析了中东地区无人机发展及对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杨康书源对中俄共同否决的形成和暂停进行了过程追踪和案例比较,提出从利益、观念和战略三个层面理解分析中俄共同否决的动力机制。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殷金琦探讨了伊朗白色革命后的农村变动,以及这些变化与伊斯兰革命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的许鸿波分析了颜色革命反复爆发的原因及警示。中国人民大学的贾宇娴运用比较历史分析法对20世纪80年代埃及和叙利亚两国穆兄会与世俗政府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刘庆龙根据沙特2030愿景文件及发布的一系列计划、项目、报告等内容进行分析,对愿景进行了回顾总结。天津师范大学的申十蕾从历史、地理等因素入手,分析了阿拉伯-伊斯兰城市的起源及其内涵、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北京外国语大学王艺涵的研究认为,作为土耳其共和国意识形态的纪念碑,圣索菲亚两次使用功能的转换,是一百年来土耳其国家意识形态叙事演变的一个缩影。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凌梦远的研究追溯了亚美尼亚的民主历程,并探寻其民主进程缓慢的原因。


4bdea6aa41d945bba5773bd5358ca6f0.jpg

中东分论坛线下会场


在非洲分论坛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邹雨君在一手问卷、访谈和案例搜集的基础之上,系统梳理和分析了中国在非企业参与中非教育和培训合作中的重大议程。浙江师范大学的张利萍以历史、现状与展望的架构分析了中国对非汉语教育和孔子学院的相关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赵启琛借助赫尔曼·巴蒂博提出的三言结构模型诠释了塞内加尔语言生态中出现的沃洛夫化现象。澳门城市大学的卢宇青研究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数字媒体如何有效推动这个非洲国家的发展,以及中国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何则锐讨论了当代摩洛哥青年在政治与经济方面面临的双重困境,及其在此环境下如何创造出新的运动组织形式和发挥的能动性。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刘婧文以卢旺达为案例,从脆弱性的视角出发探索了从气候变化到安全与冲突的传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脆弱性在气候变化与安全风险之间复合传导机制中的结构性地位。外交学院的周玲妮从表现、动因与影响三个角度分析了博索纳罗政府的亚马逊政策。


f61c4fcad5564daf8916f2c1c71e1792.jpg

非洲分论坛线下会场

分论坛的展示环节有序完成。分论坛嘉宾还从文章结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案例选择、结论由来等角度对同学们的口头报告进行了评议。嘉宾的点评深入浅出,开拓了同学们的研究视野,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本次论坛共有来自19所高校的41位同学参会发言,发言聚焦29个国家和地区。论坛涉及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汇聚了从事交叉学科、前沿研究的青年群体,启发了同学们产生新的学科认知与学术理解。下午5时许,论坛在春日的一缕斜阳中迎来落幕。


18f739bfcbe54b49b363302632c4996c.jpg

 

新的形势给区域与国别研究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论坛希望借助本次学术盛会,为从事区域与国别研究的青年学子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为区域与国别研究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为促进区域与国别研究学科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光、散发出一份热。至此,北京大学第二届“博望天下”区域与国别研究博士生论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别后,念重逢。希望有志于从事区域与国别研究的青年学子和年轻学者明年再次重逢在风光浓似酒的燕园,相遇于无花不春日的未名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