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举办“区域国别学视角下的边疆治理系列讲座”——从云南到全球澜湄:澜湄知识的学用相生

2月27日下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区域国别学视角下的边疆治理”第一讲“从云南到全球澜湄:澜湄知识的学用相生”在燕南园66号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二楼会议室举行。本期讲座邀请到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张蕾副教授主讲,吸引了校内外诸多师生,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宋清润教授、瑞士人道主义对话中心项目执行官姚颖博士以及多位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参与研讨。讲座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生张奕珣主持。

4beea110c04c4ae68998394d0fe65dd7.png

张蕾老师首先介绍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的发展情况和运作机制。GMS机制于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发起,涵盖了澜湄流域六个国家。在202311GMS第八次领导人峰会上,六国国家元首一致通过了《GMS2030创新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不仅是对2021年峰会提出的“GMS2030”总目标的细化,更是未来3——5年澜湄流域国家发展的核心指引。2021GMS第七次领导人峰会一致通过的GMS2030战略,强调互联互通、竞争力和共同体建设三大支柱,并把“知识引领”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GMS知识网络机制应运而生。云南大学被指定为该网络的中国国家协调中心,承担起推动区域知识共享与合作的重任。2022年起,张蕾老师深度参与了以中国财政部为核心的中国团队,共同完成《GMS2030创新发展战略》的草案构建工作。基于对中国与湄公河国家边境地区的深入调研,这份凝结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文件草案被提交至亚洲开发银行,进行多利益相关方意见征询,并经由GMS高官会议、GMS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最终,该草案由202411月召开的GMS第八次领导人会议审议通过,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六国共同的行动纲领文件。

基于深度参与区域治理合作文件出台过程的亲身经历,张蕾老师指出边疆治理与区域治理的互动关系愈发凸显。云南作为中国与大陆东南亚连接的重要节点,其边疆治理不仅涉及中央与地方的互动,还承载着对外联动的双向开放中心使命。随着全球秩序的剧烈变迁和中国的战略崛起,边疆治理的空间重塑存在横向的中外互动与纵向的央地互动两对关系,这既体现在区域合作的顶层设计中,又体现在地方政府的实践探索中。边疆在全球与区域治理结构形成了连接和缓冲的双重作用,其对治理资源的整合、再分配作用愈加凸显。边疆治理已成为联动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善治的常态存在,依托创新型边疆治理的区域治理新模式也为澜湄地区超越”意大利面条碗效应”提供了新思路。机制的重叠与竞争导致了效率的降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差异化合作路径,而非盲目追求普适性。最后张蕾老师补充道边疆治理的本土实践也为区域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随着更多边疆治理的本土实践被挖掘与推广,区域合作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9562c964fa774ee2a8c36f8938d84b4c.png

在讨论环节,姚颖博士与张蕾副教授就GMS机制下中国的角色和利益协调展开交流,宋清润教授探讨了美国援助削减对区域合作格局的影响以及日本东西经济走廊项目的现状,区域与国别研究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孙异桐聚焦越南在区域合作中的主导意图及其内部态度差异进行提问,翟崑教授则就边疆治理的功能拓展、“意大利面条碗效应”的理论修正等问题与张蕾副教授进行探讨。现场师生还就GMS及澜湄合作的未来发展等问题提问,张蕾老师也对大家的问题一一予以回应。

撰稿: 张奕珣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