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自2018年4月成立以来,在北京大学校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研究院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五周年院庆为契机,研究院近期推出“名家沙龙”与“青年沙龙”系列活动,邀请各个学科领域的著名学者和青年学者分享他们的思想精华。
6月9日上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建院五周年系列活动”之青年沙龙第三讲在燕南园66号举行。本期沙龙以“复数人民的一体化——作为政治哲学问题的欧洲整合”为题,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段德敏担任主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昝涛主持,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张忞煜,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一峰,以及校内多个院系的数位博士后参与讨论。
首先,段德敏老师结合在欧盟的实地调研情况,以美国与欧盟的对比为引展开本次内容。他指出,现代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该国人民的整合与认同程度,美国独立之初以联邦制的形式整合各州,推动了“美国人民”认同的形成。然而,欧盟作为一个准国家实体,却缺乏整体的“欧洲人民”认同。
随后,他指出,这种认同缺失是所谓欧盟“民主赤字”的根源,这直接体现在欧盟的权力运行机制之中。在欧盟三大机构中,相较于欧洲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欧洲议会,非直接选举产生的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掌握更大决定权。其中由欧盟成员国首脑组成的欧洲理事会在欧盟重要事务上拥有决定权,但是欧洲理事会的决策主要依靠幕后谈判、妥协与协调,缺乏公开性和民主性。这种权力结构造成了民主赤字问题。与此同时,代表欧洲人民的欧洲议会存在三个问题,这影响了“欧洲人民”认同的产生:第一,欧洲议会选举缺乏动员机制,议员选举依靠各成员国内部政党动员,选民基础薄弱;第二,欧洲议会议员受国内政党影响,缺乏独立性;第三,欧洲议会政党虽然具有跨国性,但是在议题设定上缺乏欧洲整体意识。
最后,段德敏老师指出,欧盟民主赤字问题本质上反映了欧洲各成员国地方性人民认同和统一的欧洲人民认同之间的矛盾,即欧洲内部仍然是“复数的人民认同”而不是“完整的、厚实的欧洲人民认同”。这是欧洲整合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造成了一系列欧盟危机,比如英国脱欧、金融危机、移民危机等。
在讨论环节,章永乐副教授指出,欧洲19世纪以来相互竞争、多元发展的历史经验制约了目前欧洲整合的步伐,因此欧盟内部开始出现“重建帝国”的声音,试图通过横向扩张和成员国改造解决安全困境。张忞煜老师谈到印度与欧盟的相似性。他指出,殖民地时代英国通过签订契约或条约将印度境内各股势力整合起来,形成了精英的整体认同。然而,在独立后的民主化过程中,普通民众受宗教与种姓因素影响却难以形成整体的印度人民认同。昝涛教授认为,欧洲一体化与欧洲文明衰落的背景有关,欧洲目前存在将自身意识形态普世化的冲动,这实际上是文明衰落时期极端主义的体现。陈一峰副教授提到欧洲在知识体系中重新定位的问题。他指出,随着欧洲知识普遍性的消解,从学术、政治和话语层面,欧洲知识和欧洲经验逐渐走向一种地方化、异域化。最后,陈一峰副教授认为欧洲偏左翼的政治话语或政治立场代表着欧盟寻找新的意识形态话语和身份定位的努力。
供稿:殷金琦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