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区研院举办“印度洋海事安全动态”研讨

2025年9月17日,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有朋(Adventus amicorum)”系列研讨第五十九讲在燕南园66号举行。本次研讨邀请到斯里兰卡前海军司令、前驻印尼及东盟大使、斯里兰卡探路者基金会杰出研究员、伦敦航海学会会士贾亚纳特·科伦巴奇(Jayanath Colombage)教授主讲,讲座主题为“印度洋海事安全动态”。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昝涛担任本次研讨的主持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长聘副教授谢侃侃、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林兆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马宇晨以及其他与会师生参与讨论。

科伦巴奇教授首先从印度洋概况引入,点出印度洋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性日益增长。印度洋是唯一以国家名命名的大洋,其总共包含了36个沿海国家和11个内陆国家,承载了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在内的众多重要历史事件,并且自21世纪以来越来越得到重视。印度洋连接了四个大洲,包含了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拥有着重要的战略位置,连接着包括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等在内的七个关键咽喉点,连接着世界各地的石油和货物运输,是全球大量海上货运的生命线。因此,印度洋的安全与稳定对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国家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同时,印度洋及周边地区也潜藏着包括印巴、巴以、伊朗、也门等在内的八个潜在地区冲突点。

科伦巴奇教授随即强调,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的崛起不可忽视,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格局正在衰落,未来人们很可能将面对多极世界,为此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科伦巴奇教授用六个词来总结当下的印度洋态势:战略竞争、战略交流、战略困惑、战略模糊、战略混乱、战略困境。各国面临的三个核心问题则是资源、市场和军事基地,同时保护印度洋海上交通线也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

1.png

科伦巴奇教授做学术分享

科伦巴奇教授指出当下印度洋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分为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两类。传统安全威胁包括大国竞争、核战争威胁、陆地冲突的外溢影响、无政府状态与失败国家、大国竞争导致的贸易路线中断等。非传统海上安全威胁则包括海盗活动、海上恐怖主义、海上走私、非法捕捞、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海洋污染等,其中来自非国家行为体的威胁同样值得关注。

科伦巴奇教授表示,目前印度洋地区有多个与海洋相关的合作倡议,包括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走廊、印度“海洋安全合作”倡议、日本“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美国“印太战略”、东盟印太展望等。但印度洋地区也面临当下军事化程度过高所带来的冲突风险,包括四国集团、AUKUS等军事联盟的存在更体现出各国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避免军事冲突的必要性。

科伦巴奇教授最后总结了印度洋安全态势的理想状况与该地区目前面临的合作挑战。为了保持印度洋的和平,各国在理想状况下需要和平解决争端、保持战略克制、增强互信措施、追求双赢而非零和,为此我们需要强大而稳固的政治领导力,来防止该地区陷入不必要的军事冲突。目前印度洋地区合作的挑战主要在于各国互信不足、能力与技术缺乏、对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不足、合作政治意愿不足等。科伦巴奇教授强调说,许多印度洋沿岸国家不希望被迫选边,而希望该地区各国能够共同合作、和平发展,为此我们需要印度洋地区在基于国际规则的海洋秩序内保持和平与稳定,需要通过更加全面的合作,来实现印度洋地区可持续的安全。

在提问环节,与会师生就印度洋地区的合作前景、国际法视角下的印度洋秩序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关于从小国视角如何看待印度洋合作机制前景的问题,科伦巴奇教授回应表示,小国是最为希望地区秩序稳定与多边合作开展的,但是印度洋地区小国的自主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地区大国的安全战略,印度洋合作机制的核心还是要克服大国之间的信任缺失与安全问题,从而为地区合作搭建核心桥梁。

2.png

与会师生合影


(撰稿:张昕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