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6日,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有朋(Adventus Amicorum)”系列研讨第九讲在燕南园66号院举行。本次研讨活动的主讲人为维也纳大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系荣休教授、奥地利国家科学院院士安德烈·金格里希(Andre Gingrich),主题为“人类学视野下的中东局势”。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历史学系教授昝涛担任本次研讨的主持人,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法学院长聘副教授章永乐、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张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张哲、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梁永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张力生以及校内各院系的多名研究生参与讨论。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北京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共同举办。
在昝涛教授的简短介绍和致辞后,安德烈·金格里希教授首先对当前的冲突进行了一些评论。他表示,当前中东地区的危机和武装冲突形势复杂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者必须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对于社会人类学家来说,保持谦逊和谦虚尤为重要。人类学家的角色并非解释世界或者预测未来,而是以小规模社区研究为方法,积累对过去和现在的家庭和社区网络中的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认识。
接下来,安德烈教授以他在中东地区六年的实地考察经历为例讨论了在中东做田野的情况。他指出,这需要对当地语言非常熟悉,并且对该地区盛行的文化传统有一定的了解。这个地区虽然面积不大,但语言和文化传统极其复杂,有说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库尔德语、土耳其语、波斯语等不同语言的人群。安德烈教授认为西亚的阿拉伯语地区在过去十年中卷入了三场形势非常复杂的军事冲突,在那里做田野非常危险。近年来,也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情况已得到基本控制,如果继续改善,田野条件将更为乐观。虽然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一直是在阿拉伯半岛做民族志实地考察的主要地点,但由于目前局势紧张升级,田野工作已无法安全推进。
谈到当前的冲突,安德烈教授首先强调了和平、正义和法治等普世性原则。他指出,目前国际社会理解这一地区主要采用的是自上而下和国际外交视角,不过,如果我们从自下而上地审视这一地区,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就会发现当地人不仅希望和平共处,而且拥有许多睦邻友好的经验。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会发现领导层经常出现的那种永久性仇恨,而会关注到一种发展和平稳定的邻里关系的愿望。安德烈教授还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与新加坡和瑞士等小国家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如果创造了适当的条件,不同语言和信仰的人群之间的和平共处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对于当前危机的解决,安德烈教授回顾了巴以冲突的三种解决方案,并期待欧盟等国际性力量在推行两国方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安德烈教授表示,和平与正义不仅是不言而喻的国际性原则,也是中东地区人民的梦想,我们应当关注当地普通民众的视角,以更好地理解冲突、解决危机。
在讨论环节,梁永佳教授将以色列与新加坡进行了比较。他指出,新加坡也面临着多族群、多文化共处的挑战,在某些情况下,推行强制性政策的政府虽然会被贴上“专制”的标签,却可以解决一些社会痼疾。在巴以冲突问题上,我们需要倾听来自双方的声音,密切关注当地真实发生的事件,而不仅是通过媒体报道理解这一地区。人类学家常关注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其作品值得更广泛的流通,以弥补国际社会缺失的视角。安德烈教授表示认同,并以其指导的优秀博士论文为例,指出它们所关注的冲突双方在日常生活中的共存和互助是睦邻友好的标志,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希望。下一代人类学家的这些田野经历和思考应该得到推广。
昝涛教授认为自下而上的视角非常重要,但作为学者,我们也应该在描述现实的基础上找到上下层面之间互动的机制。安德烈教授认为,不同政府的控制程度以及它们借助新媒体等手段传播的愿景或许可以部分解释这种机制。助理教授张哲结合自己十年间两度赴巴勒斯坦的观察指出,当地百姓的生活似乎处于一种停滞状态。作为回应,安德烈教授提到了“暗黑人类学”和“光明人类学”的区别——前者主要关注一些困难、复杂甚至难以忍受的情况,并不指出如何改变现状或从中吸取教训。安德烈教授认为,在巴以冲突以及社会科学的许多其他领域,暗黑人类学研究过多,应该多做光明人类学,关注这种停滞、互助以及其背后的动因。
张力生认为,巴以冲突的解决方案应该向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探寻,这与中国强调的“民间”理念不谋而合,民间不一定要与政府当局对抗,而是作为不同视角、观点交流和碰撞的缓冲区发挥其特殊功效。助理教授张帆就冲突时期做田野调查的方法论、如何界定“日常生活”这一术语、如何处理普世性原则与区域性伦理之间的关系等要点提问,章永乐教授就以色列建国的合法性与正统犹太教教义之间的矛盾以及犹太复国主义与以色列境内的反复国主义浪潮之间的矛盾提问,安德烈教授一一做出回应。最后,参与本次活动的研究生同学与安德烈教授就相关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撰稿:赵馨宇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