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帝国、国际法与区域国别研究新视野”暑期班举行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冷战时期与单极国际格局相配套的一系列关于秩序与法则的理论、学说和信念,正在受到新的历史进程的冲击与考验,与正在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之间的张力也日渐彰显。为推动对正在进行的全球秩序变迁的理解,深化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认识,推动法学理论、涉外法治和区域国别研究,北京大学国家法治战略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于7月3日至7日举办“帝国、国际法与区域国别研究新视野”第四届法意暑期学校。7月7日下午,在暑期班结业圆桌研讨会上,学者们进一步探讨了帝国与国际法/国际体系在全球历史中的相互关系,并思考对这一相互关系的探索将如何促进我国正在发展中的区域与国别研究。

7ff9b19e5b8d4916a13c0d6028a82928.png

区域与国别研究的知识生产是有主体性的,探索中国自身的主体性势在必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殷之光指出,19世纪英帝国理论家对于全球秩序的认知带有深刻的英国霸权主义、帝国主义的烙印。今天中国学者在建构自主的对于全球的知识体系时候,需要深入思考自己的立场与使命,尤其是要反思历史上殖民主义留下的知识传统。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李诚予指出,欧洲殖民主义认为帝国统治必须通过文化和宗教输出,去教化和改造所谓愚昧而落后的原住民社会。这一套“高度道德化和正当化”的理论在遭遇挫折之后,转向对于原住民自然需求和情感关系的关注,但仍然摆脱不了文明等级制度的背景。晚清以来对于现代或现代性问题上的认识,往往也寓于这一理论谱系之中,需要作深入的剖析,而本次暑期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野与方法来展开这一工作。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面临着许多内外因素的挑战,复兴不能依靠侥幸心理,必须在知识生产上有着清晰的主体性。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王献华指出,史学是各种社会科学知识的根基,但即便是看似旨在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史的写作也存在主体性问题。他引用已故学者刘海波老师的“自成体系、自建光荣”格言,号召以中国自身的主体性来推进历史研究。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章永乐认为,“自成体系、自建光荣”正是今日中国面临一个非常重大的任务,建构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需要很多新的探索,尤其对于留学生而言,在“西天取经”之后,需要带着中国的主体性意识,发现和追溯西方知识体系中的许多概念和命题的历史特殊性,将其从普遍性的层次安置到恰当的位置上去。

中国在国际传播上面临着诸多挑战,而帝国与国际法的研究视角可以为理解这种挑战提供重要的启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王维佳认为,帝国概念为国际传播问题提供了一个整体视角,同时,传播可以为在操作层面理解帝国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如何建构传播的网络,谁来控制传播的网络,以何种法律手段来控制传播网络,这些都是具有理论启发性的议题,值得进一步展开。

对帝国与国际法的讨论正在扩展法学研究的边界。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义龙认为,在“法教义学”“社科法学”“政法法学”共同构成的法学研究版图中,“政法法学”对于帝国与国际法问题的研究视野特别宏大,极大地推进了理论上的批判和反思。对于“政法法学”特别关注的价值衡量问题,“社科法学”也可以通过将其转化为事实和经验问题,作出应有的贡献。

“区域国别学”作为一个新的一级学科,正逐渐凝聚新的学术共同体。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雷少华谈到,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政治学的每一代学生都被西方理论的框架约束。如今区域国别研究学科蓬勃发展,亟待以中国的主体性破除一系列西方理论范式的束缚,生产新的知识内容。就当下而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升级努力正在遭到霸权国家的打压;要维护中国自身的发展权,需要团结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努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傅正认为,依赖西方学界自己去破除西方中心论是困难的。许多西方的全球史学者始终未能摆脱西方经验。但要推进中国自身的第三世界研究,还需要克服已经形成的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研究生态中的诸多障碍。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陈晓航呼应傅正的观点,以批判国际法学(critical international law)为例,认为其虽对于西方近代国际法传统具有相当尖锐的批判性,但在面对当代国际法规则体系的时候,却又有可能呈现出保守性,漠视其他区域和国家的传统与国际法诉求。

当下中国研究需要探索新的普遍性,但这一普遍性不应该是与旧有普遍性相反的镜像。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宋念申表示,中国史研究应当引入全球史视野,但同时也要意识到,全球史研究也有自身的主体性,一些看似摆脱民族国家的全球史研究,实际上又暗暗服务于民族国家建构的目的。但对于许多域外研究,不应陷入非此即彼的状态,在重构我们和世界的知识关系时,应当把自身的可能性塑造得更为充实和圆满。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法学院教授强世功在总结陈词中指出,应当对世界上一切思考过的有意义的事情保持学习的热情。首先,学术研究需要提出好的问题;其次,要熟读经典;再次,重视自身所处的传统。强世功认为,在强调主体性的同时,中国特殊论、例外论不应成为未来的方向,中国思想学术应当在普遍性的层面为人类作出贡献。

“帝国、国际法与区域国别研究新视野”暑期班是北京大学“法意”暑期学校的第四期,由北京大学国家法治战略研究院、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联合举办,并获得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学员参加了本次暑期班,聆听了上述学者的研讨。


撰稿:阮益嫘 中国社会科学网  通讯员:史庆 章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