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以“打造面向未来十年的战略伙伴关系:庆祝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为主题的中国—东盟青年领袖峰会在北京开幕。峰会由北京大学、东盟基金会共同主办。东盟副秘书长、越南驻东盟代表大使陈德平,中国驻东盟大使邓锡军,东盟基金会首席执行官杨美燕,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执行副董事、新加坡外交部巡回大使、前东盟秘书长王景荣,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前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义乌市委常委、副市长王炜,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亚洲司一秘刘琳,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秘书长孙庆伟,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钱乘旦,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副部长、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李昀,以及来自中国、东盟国家的200余名青年学生通过线下及线上的方式参与开幕式。
孙庆伟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北京大学作为中国东南亚研究的重要阵地,一直以来致力于中国—东盟关系的研究与实践。经过多年发展,东南亚研究已经成为北京大学的特色研究之一,北京大学也通过多种合作项目推动中国与东盟的教育交流,增进青年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之际,孙庆伟对青年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研以致用,用以强学。希望中国青年继续加强对东盟国家的研究,东盟青年能够深入中国、了解中国,增进共识;同时将所学所用转化为知识,强化东南亚研究与中国研究。二是知行并进,慎思明辨。作为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中流砥柱,青年朋友们应知行合一,在学习与实践中强化思辨能力,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献策献力。三是交流互鉴,求同存异。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青年应注重交流对话,心怀包容,在差异中谋求共识,争做中国与东盟文明交往的使者。
孙庆伟致辞
陈德平通过线上平台致辞。他强调,本次峰会对于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了解与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他以一名外交官的身份回顾了中国与东盟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并指出,社会经济、气候变化与灾害应对、清洁能源、数字经济及互联互通都应成为双方交流互鉴的重要领域。希望青年们能够围绕这些议题进行沟通,为共创地区繁荣与和平而努力。
陈德平致辞
邓锡军在线上向大家送来寄语。回首过去30年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历程,他认为30年见证了中国—东盟命运的休戚与共,证明了中国—东盟合作的互利共赢,也彰显了中国—东盟关系的示范意义。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东盟更应该把准方向、拓展合作、夯实根基,努力将中国—东盟关系的美好愿景转化为现实图景。邓锡军还特别表达了对青年的期待,希望更多的青年投身到中国—东盟关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邓锡军致辞
杨美燕强调了本次峰会的重大意义。在现实中,中国—东盟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而本次峰会通过模拟形式可以促进中国与东盟青年代表互相了解,共同努力探索中国—东盟的未来。各位青年代表不仅可以借此强化自身领导力、创造力,更应促进交流互鉴,使中国与东盟青年连接更加紧密。
杨美燕致辞
钱乘旦从全球化和“区块化”的角度对中国—东盟关系发展提出了新的观察视角。他指出,疫情期间“区块化”成为与全球化并存的一种发展趋势,而在众多区块中,以中国和东南亚为主的东亚地区又显得愈发突出和重要。他认为,中国和东盟的良性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发展的主体,即青年。对此,钱乘旦对青年朋友提出几点希望:一是加强对区域和国别的语言学习;二是建立系统的全球观和区域观;三是以史为鉴,守正创新。
钱乘旦致辞
开幕式上,东盟国家留学生代表及中国学生代表还共同参与了亮点仪式。11位来自中国和东盟的学生代表,将各国的旗子贴在地图上,一起点亮地图,象征着中国—东盟地区的合作与繁荣。开幕式结束后,峰会还组织了圆桌论坛,邀请杨秀萍、王景荣、王炜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魏玲教授围绕“展望中国—东盟未来关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展开讨论。
本次峰会为期4天,邀请来自中国和东盟高校的140余名青年代表模拟东盟系列会议,探讨环境、跨国犯罪、食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创业等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