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全球高校智库大会2024”分论坛三:探讨文明交流互鉴的方法与路径

12月12日上午,“全球高校智库大会2024”分论坛三“全球文明倡议: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柱石”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这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法学院长聘副教授章永乐担任主持人,与会的发言嘉宾有国康奈尔大学沃尔特·卡朋特讲席教授彼得·卡赞斯坦(Peter Katzenstein)、马来西亚亚拉曼大学校长尤芳达教授(Ewe Hong Tat)、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伊斯坦布尔大学汉语言系主任阿尤布·撒勒塔史教授(Eyüp Sarıtaş)、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教授,以及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娜塔莉娅·波罗西玛克教授。

6d7df536e605424b814428f7c6a7e106.png

主持人章永乐老师致欢迎辞

章永乐老师致欢迎辞,欢迎来自不同国家和领域的学者今天相聚于此,通过相互交流,从不同角度认识全球文明倡议,探讨文明交流互鉴的方法与路径。

卡赞斯坦教授集中探讨了“帝国”与“文明”的概念,认为帝国不是实体的结构,而是“关系的网络”。当代的“全球网络”部分继承各旧帝国的“关系网络”,形成了“政治相互联系的世界”。卡赞斯坦认为文明之间的交流就像是“市镇会议”,更多地由“不同意”而不是“同意”定义。虽然人们对重大事务有各自的看法,但是依然可以展开有意义的对话和交流。

尤芳达教授表示马来西亚处于“海上丝绸之路”,跟中国一直都有很多交流。在信息技术长足进步、数字丝绸之路正在构建的当代,两国应当有过多的交流。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知识,也意味不同的生活方式。尤芳达教授强调学校不仅要教授技术,还要让学生能够欣赏别的文化。新兴的数字技术和产品应当成为不同文明交流的助推剂。

杨光斌教授提出“世界政治学”的概念,认为应当使用整体性的“世界”去替代碎片化的“国际”。杨教授指出“世界”的概念是本体性的,继承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观,世界政治学以国家为研究主体,要回答人类怎么走过来,以及今天的现状如何形成这类重大问题。目前西方尚且没有世界政治学的研究,这给当代的中国学者提供了机会。

撒勒塔史教授表示欧洲的汉学研究历史不断,但一直以来对中国有所误解。当代的中国研究应当全面加强,需要全面了解中国文化。他呼吁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同国外的汉学家加强合作。

9b727af0a1744088b7f942349b06a1e7.png

汪晖老师发言

汪晖教授回顾了1955年万隆会议的历史,时任印尼总统苏加诺提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里面,虽然有很多差别,但是承受着共同的命运。当时的问题在今天也没有消失。当代世界呈现出不平等的构造,正因为如此,不同的国家、国家集团和区域,要寻求更加公平和平等的关系,要寻求真正的团结协作。我们要反思和超越被民族主义特别是种族主义塑造的过度强调清晰边界的意识、已经变得“单质”的文明概念,重新强调文明的多样性。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内在多样性的世界,是“跨文明的文明”,对如何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思考应该以此为基础。

波罗西玛克教授称在古丝绸之路上流动的不仅是商品,还有思想、技术、艺术、宗教、语言等。古丝绸之路拉近了东西方文明的距离,也为当代的跨文明交流树立了榜样,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经验。

771583a90ce04926938798c65da98346.png

章永乐、杨光斌、撒勒塔史和汪晖四位老师上台座谈

主持人章永乐老师邀请杨光斌老师、撒勒塔史老师、汪晖老师在台上就座,与连线接入的卡赞斯坦教授和尤芳达老师一起,就全球史叙事的建构、土耳其与中国对文明的认识、全球南方的崛起对于文明交流互鉴的影响、数字基础设施的标准设置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现场观众也对嘉宾提出了问题,各种嘉宾作出认真的回应。

章永乐老师在总结中指出,近代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曾经催生了一种一元的、等级性乃至种族化的文明观念。当代世界需要以史为鉴,探索如何克服文明隔阂、文明优越与文明冲突,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视野中,思考人类共同的未来。

“全球文明倡议: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柱石”是“全球高校智库大会2024”的第三分论坛。“全球高校智库大会2024”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牵头,联合国家发展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等校内单位共同举办,围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聚焦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共同探讨全球发展与繁荣的新路径、超越安全困境的机遇与方案、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柱石等前沿问题,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学者智慧。来自南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十余所高等学府,以及国内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外交学院等三十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参会。


文字:林梓 区域与国别研究院2024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