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上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区域国别学新视野”系列研讨第二讲“美国地缘战略的理论与对华政策应用”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C105会议室举行。本期研讨由中国社科院国家战略智库国际政治研究部主任赵海主讲,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雷少华主持,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昝涛教授及校内多个院系的师生参加研讨。
首先,赵海老师梳理了美国地缘政治过去100年内主要人物的思想,分析历史上的地缘政治理论对美国外交战略制定的影响,揭示美国地缘政治的根本逻辑。1890年马汉的《海权论》确立了美国重视发展海洋权力并在本土之外进行防御的独特地缘政治观。1942年前后斯皮克曼将海洋视为发展的通道,指出维持均势和控制边缘地带的关键性,这为美国霸权地缘政治奠定了基础。1947年坎南主张和平竞赛和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遏制战略成为美国对苏冷战的地缘政治基础。20世纪70年代,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推动中美俄大三角形成,不断丰富充实相关理论,美国地缘政治自此走向高潮。
接下来,赵海老师从理论转向现实,探讨当下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的现实应用。一方面,岛链战略是美国对华战略中最重要的战略应用。因此,日韩第一岛链也是美国海外驻军分布最集中的地方之一。美国在相关区域保留了大量的军事基地,构成了今天第一、第二岛链作为美国防卫的主体架构。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美国牢牢掌握岛链的控制权,具备绝对海空优势。后来,中国军事技术突破和岛屿基建发展打破了美国长期维系的地区军事格局,大大加深美国的对华忧虑。另一方面,在美国看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布局同时侵犯了美国势力范围的“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同时具有潜在军事威胁,对美形成严重地缘政治挑战。美国为应对“一带一路”,不断拉拢印度等盟友,并提出“印欧经济走廊”(IMEC)等项目进行同态竞争。
最后,赵海老师指出要重视技术变革给地缘政治带来的新改变,在这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两个领域:一是外层空间(outer space)。近年来,世界各国开展“登月竞赛”和空间站、卫星定位技术竞争,地缘政治的空间争夺已有向太空延伸的明显趋势。二是虚拟空间(virtual space)。元宇宙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带来许多未知可能性,或将对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和舆论认知战带来新的挑战。
在讨论环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雷少华副教授和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昝涛教授就联盟扩大、中美竞争赛道以及理论与现实距离等问题与赵海老师展开探讨。与会师生还就地缘经济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中亚在美国全球战略的地位以及美国盟友战略选择等话题和赵海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撰稿:穆祎璠,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