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区研院举办“中欧帝国治理中的法律、庆典与族群”研讨

2025年11月2日上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青年沙龙”第十六讲暨“共同体:中国与世界”系列讲座第四讲在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二楼会议室举行。本次研讨会以“中欧帝国治理中的法律、庆典与族群”为主题,从被称为帝国的历史个案入手,探讨近代所谓中西帝国的概念与理论问题。会议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宁雅、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吴训祥担任主讲人,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长聘副教授施越主持,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后李派评议。

宁雅老师以“奥匈帝国时期匈牙利的公共庆典、历史书写与族群认同”为主题,围绕1896年匈牙利千年庆典展开个案研究。他聚焦十九世纪后期匈牙利在民族国家建构中对中世纪历史资源的运用与阐释,通过庆典筹备、城市空间再造、通史编纂等具体实践,指出奥匈帝国双元体制下匈牙利政治与文化精英的族群认同兼具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色彩。他指出,1896年千年庆典的举办年份与匈牙利人征服喀尔巴阡盆地的定年均为人为建构的结果。作为庆典活动的组成部分,匈牙利举办了全国博览会,启动了匈牙利国会大厦等地标性建筑建设,重塑了布达佩斯的城市公共空间。此外匈牙利官方还组织编纂了十卷本的《匈牙利民族史》。在宁雅老师看来,千年庆典是奥匈帝国时期匈牙利精英历史意识和族群认同的集中表达,一方面宣扬了匈牙利族群历史和领土主权的延续性,另一方面也充满着匈牙利人要比周边族群更为优越的“大马扎尔主义”思想。

图片

宁雅老师作学术分享

吴训祥老师以“封建帝国体制的法律表达: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中心” 为题,从法律史视角解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治理逻辑。他强调,神圣罗马帝国是封建制下的帝国,其核心特征是皇帝与帝国等级的共治,而非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14世纪地方等级的兴起,让基层通过集会形成自治组织,对传统封建制形成动摇,体现出“分”的治理趋势;15世纪哈布斯堡家族推动的帝国改革运动,虽试图通过设立帝国议会、帝国枢密法院等机构强化中央集权,却因受制于选帝侯与王公特权,未能实现真正的权力整合;1517年路德宗教改革引发的教派冲突,虽经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合约》确立“教随君定”原则暂时缓和,但深层矛盾仍在,最终演变为三十年战争。

在此基础上,吴训祥老师详细阐释了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核心价值。宗教上,承认新教与天主教的完全平等,以1624年为基准年规范教产恢复,且“宗教保留”原则平等适用于两派;权力上,明确各帝国等级的领地高权与同盟权。《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终局性消除了神圣罗马帝国向君主集权体制转变的可能,同时排除了罗马教会在欧洲国际秩序中的参与,推动“欧洲主权国家秩序”初步形成,而帝国等级的“半主权”地位,成为理解欧洲从封建分裂状态向近代主权国家转型的关键线索。

图片

吴训祥老师作学术分享

在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围绕中欧帝国治理的核心差异、历史书写与政治认同的互动关系等问题展开深度对话,并进一步提炼出帝国研究的两大核心议题:一是被称为“帝国”的政治实体如何理解和塑造共同体,即“统”与“分”的平衡问题;二是后世如何以“帝国”相关概念、理论或学术范式重述中世纪以降的欧洲帝国史,反思理论框架与历史实践之间的适配性。

图片

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