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上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有朋(Adventus amicorum)”系列研讨第41讲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202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是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体系的组成部分,主题为“2025前沿交叉区域国别研究-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兼智库办主任、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区域国别学国务院评议组召集人翟崑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城市国际化研究院院长陈溪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Nurul Amillin Hussain作主题发言,并对活动进行总结与展望。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机构的一流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发言和讨论。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浙江外国语学院城市国际化研究院、港湾海外联合主办。
图1 参会人员合影
陈溪教授担任本次论坛主持人,他对与会的专家学者作介绍并表示欢迎。随后,王栋教授发表致辞。他表示,今年9月北京大学积极参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智慧城市专题论坛,获得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北京大学正依托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引领共建区域国别学,同时支持浙江外国语学院共建新型国际关系高等研究院,实现南北联动、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区域国别学的发展。王栋教授对区域国别学的发展提出期待,包括立足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深化国际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注现实问题等。他期待参会嘉宾在此次论坛上深入交流,贡献真知灼见。
主旨报告环节,王栋教授、Nurul Amillin Hussain教授、陈溪教授作主题发言。王栋教授以“前沿交叉区域国别视角下的全球化进程”为主题,指出全球化具有数字化、区域化和慢速化的新趋势,“再全球化”已成为主流特征,“全球南方”在其中的作用凸显。他强调,“智慧城市”是全球南方国家推动“再全球化”的切入点,有助于打破西方国家对相关议题的长期主导地位,《2023亚洲智慧城市排名》《2023二十国集团智慧城市排名》《2024阿盟智慧城市排名》等报告正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成果体现。此外,智慧城市研究需要依托区域国别学的前沿交叉视野为其提供研究支持和实践动力。
Nurul Amillin Hussain教授聚焦“区域国别视角下的全球和新加坡智慧城市发展”,探讨智慧城市的建设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与挑战。她赞同王栋教授的观点,强调智慧城市是“全球南方”国家打破西方话语垄断的重要切入点,但面临着身份认同、社会公平和技术普及与创新等共性问题。通过协作、制衡机制和区域资本流动的增加,“技术官僚区域主义”可缓解上述问题。智慧城市建设需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韧性,通过“南方模式”实现双重目标: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与促进区域合作。
陈溪教授以“前沿交叉区域国别视角下的中观架构——以区域融合为导向的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为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他指出,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核心挑战在于缺乏系统性且可操作的研究路径:理论上缺乏统一架构;实践上宏观理念与微观项目之间的衔接环节缺失,导致学科长期处于“提问题,无答案”的窘境。当前,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学科间融合度较低,但全球智慧城市、太空基础设施、深空深海极地等前沿领域的合作与竞争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新空间。通过案例分析,他以波斯湾地区的南北联通为例,剖析区域内国家间冲突与合作的复杂性,并提出构建以区域融合为导向的中观架构,强调多学科融合与协作对于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作用。
讨论环节设有两场专题研讨,由《中国科学院院刊》执行主编杨柳春主持。
第一场研讨中,陈溪对“评价智慧城市的方法论来源”这一提问作出回应,他指出这套方法论源于工程实践并通过学术研究得到完善,最终成为解决智慧城市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Nurul Amillin Hussain分享了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处理市民隐私问题的“新加坡经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教授宋周莺从经济地理角度分析当前全球化的困境和出路,并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设在促进全球化中的关键作用和潜在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友谊从“全球南方”的视角出发,详细阐述全球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现状与未来方向。
图4 专题讨论二
从左至右分别为钱美君、唐新华、王辛未、韩卓希
第二场研讨中,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总监、清华大学公共政策和管理学院卓越访问教授钱美君围绕“科技、金融和全球发展”这一主题,以世界金融制度比较为例指出“新制度经济学”的局限性,并强调科技进步为经济与金融发展带来机遇。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唐新华指出,当今数字权力已成为大国竞争核心的支柱,智慧城市是大国博弈的前沿议题,印太地区是焦点,并分析了美国在智慧城市竞争中的布局。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辛未指出建设智慧城市四大属性并提出四条建议,认为智慧城市不仅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的关键平台。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韩卓希博士结合自身在欧洲的经历,从欧洲的“全球城市”概念入手阐明城市外交、城市品牌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城市网络成型的背景下智慧城市网络将成为新切入点,而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与区域国别学强调的域内协同和交叉属性高度契合。
图5 翟崑做总结发言
在总结发言环节,翟崑教授感谢各方组织与参与人员,并特别致谢本次论坛的发言人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跨学科、跨地区、跨界的融合视角与深刻见解。他指出,区域国别研究涉及“两类交叉”:一是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内的“小交叉”,二是广泛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之间的“大交叉”。本次论坛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全球智慧城市”位于区域国别学“两类交叉”属性和“学以致用”特点的交汇点。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将在优化指标体系、加强学界政策界协同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王栋教授总结道,本次论坛内容高强度、高密度,充分体现了区域国别学的跨学科与前沿特性。他强调,未来的知识生产应聚焦于思维创新、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三大核心问题,并对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与合作表达了期待。
文字:黄雨滋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