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青年沙龙第13讲在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的研讨主题为“极地的预言:南森的北冰洋国际思想”,主讲嘉宾为美利坚大学国际服务学院助理教授、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研究员李汉松,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赖华夏担任本次研讨的主持人。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张炜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刘璐、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梅华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隽旸,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林兆然、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吴景键、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员博士后史庆参与讨论。
李汉松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缘起。弗里乔夫·南森(Fridtjof Nansen)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他曾深入北极,也曾代表国联介入俄罗斯、亚美尼亚、土耳其和希腊的难民危机,但他本人却鲜少受到关注。李汉松从思想史、国际法、国际关系等角度对南森开展了系列研究,探究南森的北冰洋国际思想,他认为,当前北极因为冰川消融、冻土松动而迅速扩张,已然成为‘海缘政治’的焦点和前线,重探南森的思想世界,或能为反思时下的北极与世界提供可供替代的理论框架。
基于此,他首先回顾了南森深入北极探险的经历,又进一步提出,南森对北极探险的兴趣影响了他对北欧政治的思考,南森从北极出发,最终在思考重新划分世界地图的过程中,逐渐转向更偏民族文化的思考,在对自然思考的同时,注意力也慢慢转向了原住民。在国联期间,南森更是提出不仅要建桥,也要“烧桥”,主张要烧掉以民族国家为伪装的新帝国主义。李汉松认为,这是南森过渡到国际法、国际关系以及全球正义的主要途径。
进入讨论环节,参会师生围绕讲座内容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章永乐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评论:(1)南森以北冰洋空间为出发点,对于全球秩序的认知具有独特性;(2)南森对于原住民的同情,仍然是在文明等级论的范围之内;(3)关于北冰洋是冰盖还是水域的问题,让人联想到格劳秀斯和塞尔登对于海洋究竟是自由还是闭锁的争论,其背后是对于不同海域冬天是否封冻的不同经验。张炜表示,开展北极相关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他鼓励学生开展了柯南·道尔的研究,并发现自然主义作家之间的关联性。梅华龙从自己的研究出发,围绕原住民的定义问题,与李汉松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刘璐从自己开展犯罪学的科研经历出发,提出可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对南森个人特质的研究。李隽旸从自身与南森的相遇出发,表示在当下学科划分十分精细的背景下,讨论南森对国际规范的贡献是十分重要的,她还就北极视角对南森国际人道主义视角的影响以及南森思想中的国家与国际的张力问题与李汉松展开了讨论。史庆提出,从思想史的角度划分南森的思想光谱,探究他对北冰洋的想象以及他的划分方案是有意义的,与此同时,从制度的角度去探讨北冰洋可能的区块划分方案,对于国内企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要。林兆然提出,尽管南森由于受到法国和德国自然法思想影响,在有关财产权和主权的关系上有不同态度,但他仍然处在19世纪文明等级论的延长线上;此外,原住民在不同的国家和语境中有不同的制度背景和话语背景,仍然要关注普遍的科学知识和传统知识的张力问题。吴景键就当代中国话语里的北极形象变迁问题以及北极未来如何获得应有的重视两个方面与李汉松展开了探讨。赖华夏指出,南森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这样一个民族国家狂飙的时代却提出了非常具有国际意义的观点,今天的议题却大多受限于国际法框架,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当下的行动和可能的改变以及当下的教育应该关注什么。
李汉松对上述讨论逐一进行了回应,本次研讨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